熱情被我們視為是一種內在動力,推動我們追逐目標與夢想,讓我們的情緒保持在正向心態,我們會對自己熱愛的事情感到熱情,甚至常常鼓勵人們要找到人生的目標、發揮熱情,依照這樣說法,熱情似乎是一個正向情緒並且會在目標與夢想出現後產生,但有沒有可能這是我們對熱情本質的誤會?也許我們會對負向情緒充滿熱情,也許是先有熱情才出現目標,甚至目標根本不重要。要先弄清楚這件事,我們必須先知道熱情到底是什麼。
熱情是什麼?
如果說熱情是一種內在動力,有驅使我們前進的特質,那按照《人類手冊》2-4. 穩定身體:規律與自由度 的內容來說,熱情或許就是一種慣性力。我們在穩定身體的章節中就有提到慣性力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趨向,無意識中推動我們往一個方向前進,這樣的解釋似乎與熱情有點相似,它也會讓我們朝一個方向(目標)前進,但熱情的驅動力似乎比慣性力還要強烈,就像是許多的慣性力同時發力一般,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將熱情視為一種慣性力的集中狀態。

慣性力集中時,我們會無法自拔的向慣性方向前進,但只是集中不代表就會處於熱情的狀態,只是具有強力的趨向性罷了,但這不代表會有「動力」,因為趨向力與動力的差別在於意願。意願決定了我們的行為與情緒,只要你對這個慣性力方向表示認同,你就能將趨向力轉為內在動力。當我們的慣性力朝負向情緒集中,只要有意願,就容易進入自我批判、對負向情緒很有熱情的模式;而當我們的慣性方向不一致、無法凝聚時,即便我們有意願,還是會處於「找不到熱情」、力不從心的狀態。
綜上所述,熱情是當意願與慣性力方向相同時所出現的狀態,讓我們產生內在動力。而要如何知道意願與慣性力是否相同方向,我們就必須要明確我們的慣性力狀態,透過知道慣性力處於什麼狀態,我們才知道要怎麼調整。
1. 慣性力發散
如果你有一個想達成的目標但是力不從心,或者你不知道你要什麼,處在沒有目標、沒有夢想的一種「找熱情」狀態,那麼就表示你的慣性力並不凝聚,沒有任何的趨向力在身上,這種現象通常在於你沒有自己做決定的習慣。當你生活中的決定權都交付於別人(例如父母、老師、朋友),你的行為就會偏向於符合他人的慣性力模式,長期如此之後,你的慣性力就不具有同一個方向,很多行為或決定會變成不知道為什麼而做,這時很難聚焦產生內在動力。
要調整這個狀態,凝聚慣性力可以協助你建立熱情。首先,我們必須先明確一個目標,大目標、小目標都可以,只需要你對這個目標稍微有「好感」就好,接著清楚敘述這個目標會有的狀態。
*設定目標
目標:我想要成為有自信的人。狀態:我想像網路上的網紅一樣,有自信發表自己的意見。
由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目標很明確,希望能「自信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建立能對目標產生慣性力的習慣。這些習慣必須簡單、快速、不費力,並且自己可以辦到的行為。不需要考慮這件事對其他人的難度,以你個人條件為判斷基準,例如每天跑10公里對運動選手來說非常簡單,但對沒運動經驗的人可以是巨大的挑戰;每天早起呼吸新鮮空氣對住在郊區的人很簡單,但對住在市區的人來說就難以辦到,只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就好,如果一個習慣太困難、太複雜或需要太多人協助,就無法在無意識中重複完成。
*建立習慣
小習慣1:每天與人打招呼。小習慣2:每天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微笑。
這兩個小習慣都是簡單、快速、不費力同時自己可以做到,你可以一天打好幾次招呼(早安!中午吃了嗎?工作辛苦了!再見!),也可以照好幾次鏡子(任何可以反射的物體都能當鏡子),而這兩個習慣都與「表達自己」相關,藉由不斷重複執行,就可以讓你產生慣性力。當這兩個習慣已經成為你下意識習慣之後,你就可以更進一步培養其他新的習慣,只要累積夠多相同方向的習慣,你自然就會對這個方向產生內在動力、產生熱情。
2. 慣性力偏移
慣性力偏移是指你已經具有很強的行為趨向,但方向與你的意願不相同,例如你習慣將家中收拾的一塵不染,但你希望人生變得隨興一點,造成行為與意識之間的矛盾,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容易自我批判的人身上。自我批判就是行為與意識所想的不同,而不斷的批判只會讓身體對批判形成慣性力,變成批判本身也是一個慣性行為,這種情況會讓慣性力持續偏移,造成惡性循環。
為此,有些人覺得可以用建立良好的習慣來覆蓋他們,但只會讓兩股慣性力互相拉扯產生內耗,除非意志力異常驚人,不然通常無法有效調整狀態,我們必須先將原本的慣性力減弱,才能建立新的慣性力,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打破慣性,讓原本的習慣變的複雜。還記得慣行力是由我們無意識行為所累積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要讓習慣變複雜、難以重複,只需要讓行為變得「有意識」就好。
當一個行為有意識,它就變得比原本耗能,不需要對這個行為有過多的情緒,也不需要限制它的發生,就只需要讓它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
滑手機的時候常常沒有意識地持續在滑,這時就先讓自己知道我正在滑手機。
當你能在大多時間都保有意識時,你可以讓這個習慣暫停一下,這個暫停可以打斷動作的連貫性,減少你進入無意識的模式。
滑手機時有意識地滑,然後在途中暫停一下中斷動作,中斷後想滑可以繼續滑,慢慢增加暫停的時間。
最後,如果你可以在沒有情緒的狀態下停止這個習慣,就代表這個習慣的慣性力已經減緩了,之後只需要按照步驟凝聚慣性力,就能建構新的內在動力。
從熱情到法喜
那要如何產生法喜?法喜是內在的喜悅,一個正面的情緒,是極度專注於情緒與身體時所產生的內在平和。透過穩定情緒、穩定身體與活在當下的練習之後,我們已經取得法喜所需要的元素,而最後就必須透過熱情將它們整合起來。
熱情是將一切組合起來的關鍵,穩定的情緒產生良好的意願,穩定的身體控制著慣性力,將兩者結合後產生熱情,並在熱情的狀態下維持專注、活在當下,就能精煉出法喜的情緒。終於,所有的拼圖都完成了,內在的平和充斥整個生命,無可挑剔的滿足感油然而生,這就是精練情緒所希望達成的狀態。

第二章的內容在這裡告一段落,希望這四個步驟可以協助大家獲得內在的平和,接下來會進到下一個篇章,第三章: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