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誘餌效果?
誘餌效果(Decoy Effect),又叫「不對稱優勢效應」,是一種選擇偏誤,指的是:
當我們在選擇 A 或 B 之間猶豫不決時,若加入一個「看起來很差、但其實是設計過的 C 選項」,會讓我們更傾向選擇特定的選項。
簡單來說就是:
「C 根本沒人要買,但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選 B。」
🧠 誘餌效果的心理機制
人類不擅長做絕對判斷,卻很擅長「比較」:
- 給你 A 跟 B,很難抉擇
- 加入 C(誘餌),突然 B 看起來超划算
因為大腦喜歡有明顯優勢的東西,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對比。
🎯 一個經典案例:爆米花三選一
情境如下,你在電影院看到這樣的選項👇
爆米花尺寸價格小杯$70中杯(誘餌)$110大杯$120
很多人原本只打算買小杯,但看到中杯後會發現:
「大杯才多 $10,超划算啊!」
👉 於是買了本來不打算買的「大杯」
中杯幾乎沒人買,但它的存在提升了大杯的吸引力。
🔍 誘餌效果常出現在哪?
🛍️ 商業行銷
三個價位包裝,誘導你買中間價或高價方案。
🖥️ 軟體訂閱
「免費 / 基本 / 專業」三個選項,基本功能尷尬,只為襯托「專業」值得買。
🍽️ 餐廳菜單
推出一個昂貴但不怎麼誘人的選項,讓你更願意買實際想推銷的品項。
❗ 為什麼你會被騙?
因為人類天生怕虧、愛佔便宜。
當某選項在價格上小輸,但在價值上大勝,大腦會快速判定它為「最佳選擇」。
但事實是:你可能根本沒打算買那麼貴的版本,是誘餌讓你改變了原本的偏好。
✅ 如何破解誘餌效果?
- 先釐清自己的需求與預算
👉 回歸初衷,想清楚自己「原本想買什麼」 - 暫停比較,單獨評估選項價值
👉 把誘餌移除,問自己還會不會選那個選項? - 設立事前選擇標準
👉 決定前先訂「判斷標準」,避免當場被價格操控
📌 結語:有些選項不是讓你選的,是讓你「以為你在做選擇」
誘餌效果提醒我們——
商業世界常透過「比較設計」來控制我們的選擇方向。 越是看起來聰明的決策,有時反而是被套路最深的那一種。
🧠 做選擇之前,記得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還是我只是被誘餌推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