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世代的那輩長輩,總是說書要多讀一點,才會出人頭地,因為時空背景的差別,為了想改變現況,當時只要讀書考試考得好,就能選擇薪資比較好的工作,看起來社會地位就比較高。不過長大後才知道社會階級,取決於你爸媽是誰;薪資高的工作,則是看肝好不好(欸)
因為上述家庭觀念影響,讓不怎麼愛看書的我,對於那些讀很多書的人,總是抱有他們應該都很知書達禮、宏觀想法的印象感。直到這幾年自己愛上閱讀才發現,原來讀很多書的人,有時候比沒有讀書的人氣質更為醜陋。
讀書,怎麼讀?或是什麼書?主題可能比宇宙還要廣,所得到的都不是絕對的答案。但就是因為大家都看不同的東西,才能更拓展與自己不同的視野,「啊!原來還可以這樣想」、「雖然很奇怪,但真的很有用」、「世界上居然有這樣的事」等,至少閱讀的基本收穫,就是學會尊重別人的不一樣。

(圖片轉載網路分享)
當今的社會跟網路,有許多越讀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以讀過很多書為基準,否定別人的經驗與分享。我覺得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甚至更多,許多事情的誕生,都來自於一個小小的想法,這個想法只要跟多數人不一樣,就可以直接對你批判,沒有在尊重與包容,也沒有人會好奇想要問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我們想法可以不同,你會覺得不舒服,是因為我的方式,你不喜歡。而你表達不喜歡的方式,是用你知道的東西,並號招人來抗議我的東西,好像在這場辦論一定要以量制勝一樣。
近期我的生活不管是時事或是現實,遇到不少人有類似這樣的狀況,打破我對我以往讀很多書就會跟智慧成正比的老舊觀念,也對我有在追蹤的讀書人的偏激發言感到失望。
閱讀應該在讀入吸收後,要練習將所學到的方式,實際運用到生活上輸出,才能算真正的成長,就跟種子需要灌溉、空氣、陽光,最後才會盛開一樣。如果只有講出所學到的,結果從來都沒有用過那些技巧,你只是擁有很多別人給你的種子而已,而且你還不知道種子會長出什麼。
做不到知書達禮沒關係,能接受並聽得下去與自己意見不一樣的內容,就瞬間超越很多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