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有效率的學習,找到對的方法和合適的作法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正在學負整數的加減法,看到孩子的練習本,發現有個孩子總是做錯一種題型:負四加八等於負十二,而且一直錯、一直錯。
我把孩子叫過來問:負四加八等於負十二,是對的嗎?孩子回答:沒錯。
我又問:負四加八和八減四的答案會不會一樣。
孩子回答:不會一樣,一個是負十二,一個是四。
我告訴孩子:負整數的加減法有交換率,所以是一樣的,答案是四,經過幾題的例題練習後,孩子可以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第二天:我問孩子負四加八等於多少。
孩子回答:負十二。
又經過幾題的例題練習後,孩子才可以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這樣的狀況持續到第五天,我問孩子:負四減八等於多少?
孩子回答:負十二。
當下我自言自語:怎麼又回來原點了,孩子打斷了我的思維。老師:負四減八本來就等於負十二。當下發現是我問錯題目了,我再問,負四加八等於多少,孩子想了一下回答:四,我再問:負十二加二十等於多少,孩子立馬回答八。
今天(第六天)我問孩子負二十一加五十等於多少,孩子很快的回答二十九。
經過反思與檢視,最後我發現了孩子能理解的原因,原來是:第五天問了不一樣的題目(負四減八等於多少?),讓孩子有了比較。雖然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運算題目,但孩子從這裡開始學會了如何思考,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明日聚焦:「萬能的天神,請賜我神奇的力量,讓所有的課程都變的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