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新書是一本蠻淺顯易懂的類哲學生活書《幸福之路》,作者是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書中分成兩大主題:「鬱悶人生的成因」以及「幸福人生的緣由」,各主題中再細分成許多成因與要素。人類這種動物,如同其他動物一般,適合或多或少為生活溫飽賣力奮鬥;而當人類藉由巨大的財富,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滿足一切的奇思怪想,那麼,單單是人生缺乏努力這一點,就已經剝除了幸福的一項根本要素。
未能擁有其中一些你所渴望的事物,其實正是幸福的一個必要條件。

- 憂慮
當擔心某種厄運來臨時,可以主動而嚴厲地去想像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在正視這個可能的不幸事件時,為自己列舉出明智的理由,以讓自己相信,那終究並非是如此糟糕的災難。
如此的理由所在多有,因為,即便在最糟的情況下,我們所遭遇的任何壞事也不會真的具有無可比擬的嚴重性。
當你耗費一段時間持續琢磨最壞的可能結果,並且以確信的態度對自己說:「嗯,那畢竟沒有那麼嚴重」以後,你將發現,你已經大幅降低了自己的憂慮程度。

- 恐懼
憂慮是恐懼的一種形式,而恐懼的各種形式,皆會導致疲憊的發生。
錯誤的方法應對恐懼 —— 當恐懼浮上心頭時,努力叫自己去想其他的事情;藉由娛樂、工作或其他類似的方式,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無論哪一種恐懼,只要當事人不去正視它,就會愈加惡化。努力轉開自己的思緒,是對自己別開眼去的恐怖幽靈致敬。
處理每一種恐懼最適宜的做法,是集中全副心神、平靜而理性地去思考它,直到你完全熟悉它為止。那麼,到了為後,熟悉感將會緩和它的恐怖程度。當這一整個恐懼的念頭變得令人厭倦,我們的思緒也將離它遠去,
但此時,我們是因為對這個主題失去了興趣,才因此不再固著其上,與先前那種故意不去想它的做法完全不同。
當你察覺自己開始對某事憂慮,無論那是什麼事情,最佳的應對計畫始終是盡量一而再地去揣摩它、思索它、直到它駭人的魅力逐漸消失為止。

- 忌妒
在引發人們煩悶不悅的成因中,忌妒是其中一項強而有力的因素,大概僅次於憂慮。
就一般的男性女性而言,忌妒的唯一療方是提升幸福感;而困難之處則在於,通往幸福之途的重大阻礙正是忌妒本身。
忌妒的成因,絕大部分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驗。只要能去理解一個人的妒意成因,就已對矯正忌妒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喜歡與人進行比較的思維習慣,堪稱惡習。
當遇上任何欣喜的事,應該就盡情享受它,而不要停下來思忖,它的喜悅程度或許並不如某個其他人所遇上的好事那樣讓人開心。
想要甩開忌妒的糾纏,可行的方法是去享受發生在你身上的喜悅之事,做你本分應該去做的工作,而且要避免去跟「你以為」比你幸運的人——這很可能是相當大的誤解 — — 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