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複利思維:讓小改變成為大轉變,用複利提高人生獲利的長期效應》
作者: 王智遠

這本書也是在討論複利效應帶來的巨大影響。

複利效應的精髓在於「利滾利」。簡單來說,就是你賺到的收益會再投入本金產生新的收益,時間越長,累積的財富增長就越顯著,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複利思維」則是用長遠眼光看待累積,專注每天一點點進步,相信持續的小行動在未來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這種思維不只用在金錢,也能用在學習、健康、關係、事業等人生各面向。關鍵在於:穩定、耐心、重複,相信時間是最強的推進力。在時間中爆發巨大效果。
長期堅持重複相同的行動並不一定會產生複利效應,錯誤的方向、沒有反思與優化、花在不重要的事物上太多時間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效率低下或者反效果。另外許多事物可能在前期會有複利效應,但是在後期其效應會趨緩或者停滯,例如健身鍛鍊、減肥、記憶訓練、大量閱讀但不輸出也不實踐等等。有時候複利效應本身有其極限存在,不會無止盡地增長下去。
作者認為複利的核心是知識的累積,唯有大腦中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加,然後刻意練習,才能夠降低邊際成本,讓收益逐漸增大。作者提出31種複利觀點,例如熵增定律、邊際成本、長期主義、機會成本、沉沒成本、T型思維、復盤思維、逆向思考、PDCA循環思維、錯位競爭等等。有些觀點可能跟複利效應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和成長有相關性。
作者並將這些複利觀點分成六大類: 思維複利、時間複利、學習複利、認知複利、成長複利、習慣複利。

舉幾個比較有感的複利觀點:
(1) 熵增定律: 作者認為如果我們不能夠將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從無序轉換成有序,實現個人的熵減,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愈來愈混亂、無序、低效和衰敗。
作者提出一些如何對抗熵增的方法:
(a) 一次只做一件事。
(b) 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虛心接受外界給予的回饋。
(c) 跳脫舒適圈,勇於挑戰更高的目標。
(d) 顛覆式成長,在我們完成一次S型曲線的增長後,再進入第二條跑道重新學習。
這邊的熵增定律是管理學拿熱力學第二定律來類比,所以定義沒有那麼嚴謹。以物理學來說人體本身就是耗散結構,能夠將體內增長的熵透過代謝、修復、免疫等機制暫時延緩或調節,直到生命終結。所以本書提到我們或組織要實現熵減並成為耗散結構才能避免混亂、無序的狀態,我會覺得有點違和,不過如果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還可以接受。
(2) 邊際成本: 原本指的是每增加生產一單位產品或服務所增加的總成本,不過作者想表達的是「某一產品的產量越大,形成單一產品的成本就越低」,也就是類似「規模經濟」的概念,作者似乎將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了。
從複利思維來看的話,一開始挑戰新領域可能會花很多時間,但隨著持續地投入,愈到後面工作效率愈高,所以不要小看每天持續的累積。
(3) 長期主義: 堅持做一件正確且困難的事。成功沒有捷徑,短期主義可能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找到一件值得投入的事物,並且長期經營,就算遇到困難或瓶頸也要想辦法克服,才能收穫成長的果實。長期投入並不一定會成功,但會離成功更近一點。
當然什麼事物才值得去做需要我們去思考,有時實際去做才知道某些事物適不適合自己。作者認為不斷地學習、閱讀、寫作和思考值得我們長期地投入,因為它們累積的效應高,而且很多知識的半衰期很長,不容易過時。
(4) 機會成本: 指的是當你做出一個選擇時,所放棄的價值最高的那個替代選項。我們常常必須在多個選項中做出選擇,無法面面俱到。
這邊作者舉投資做例子,拿賺到的薪水做娛樂消費還是定期定額投資哪個比較好,以長期來說顯然是後者比較好(但可能要買對股)。
要如何準確計算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作者認為一是找出所有的可選項目,二是準確地估計出每一選項的收益。花時間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當然就結果論來說,什麼樣的選擇才是最好的,只有等待時間來驗證。
另外作者認為比起考慮「做這件事情有什麼損失」而找藉口不去做,還不如考慮「不做這件事情會在死前後悔嗎?」而決定要不要去做,如果是真心想要做的事情,那麼確實可以先嘗試看看一段時間,再根據成果決定要不要全心投入。
(5) 沉沒成本: 指已經投入、無法回收的成本。這些成本無論未來做什麼決策,都不應再影響你的判斷,因為它已經「沉沒」,無法挽回。
但我們常常因為在某些事物上花了太多的時間和心力、資源,而不願放手、及時停損,導致我們的損失愈來愈大終至崩盤。
發生沉沒成本現象時,要懂得設定停損點,問自己「如果現在才開始,我還會做這件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懂得適時放棄,轉而投入其它可能更有價值的事物上面。
(6) 復盤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做反省與總結,並且將這次的經驗運用到下一次。復盤也能夠用在計畫的定期反省與方向的修正,去思考進度落後的原因、遇到困難瓶頸如何去解決、目前執行狀況是否偏離原先計畫、如果計畫不可行時應該如何修正、如果時間不足哪些項目是重要的哪些可以捨棄等等。
好的復盤可以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並且朝著正確的目標邁進,而不是整天瞎忙。
(7) 定向思維: 固化的思維會讓我們按照「你以為」的那個定式垂直地去走,如果沒有遇到問題,你會一直這樣做。不過這樣的思維應該是「定勢效應」,不是「定向思維」,作者好像搞混了。想要破除固化的思維,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並且勇於請教、勇於嘗試。
(8) 克制欲望: 克制欲望或者自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和慣性和惰性作抗衡。用壓抑式或強迫式的方式來克制欲望有時候會造成反效果,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疏解欲望而不是克制欲望。
例如想玩遊戲的原因是無聊、內心缺少快樂的話,其實有許多較良性的替代方案也能夠得到快樂,如運動、出遊、看搞笑影片等等。
用較好的正向活動來取代可能會造成我們身心負面影響的負面活動,可以讓我們人生變得更好。當然如果只是適當地玩遊戲而不是過度沉迷的話,反而可以調劑身心。
【總結】
瞭解持續的小行動和小思維可以在未來帶來巨大的改變,其實也就不難瞭解「你現在做什麼事情,決定你的未來。」這句話了。微小的行動在短期內看不出差異所以許多人不願意去做,但如果你能夠堅持個三年、五年,也許就能夠看到複利效應帶來的巨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