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跟就服員一起面臨了一個難題,就服員考量個案的能力表現盡力開發工作機會,個案卻都以沒興趣拒絕應徵,然而個案所謂有興趣的工作,非其能力所能及,雖然陪伴個案做了一些嘗試,個案也知曉能力的落差,但就是轉不了彎,服務就這麼卡住了。
面對這樣能力與期待職種落差的個案,就服員多數採取的策略是職業諮詢,讓個案了解所期待的職種實際上需要的能力,有些人會因為增加職業知識,自己評估判斷是否繼續這樣的選項。如果是難以轉念的個案,容易讓就服員覺得缺乏現實感,不配合服務方向,或是就業動機薄弱。
但其實大多數的個案,如果單單只採取職業諮詢的策略,是不夠的。影響職種期待的因素
如果細細去了解身障者對某個職種期待的原因,會發現挺多元的。
一、興趣事物與環境的偏好
有些人因為喜歡某個與職業相關的元素而期待從事那樣的工作,例如:有個案從小喜歡各式的車子而想從事跟汽車有關的工作,舉凡洗車、修車、汽車銷售業務都在他的想望中。
有些人因爲喜歡玩水,覺得澆水很好玩而想要從事園藝工作。有人因為怕熱,想要在有冷氣的環境工作,所以想要超商或賣場的工作。
二、功能或體能限制
有些人因為肢體的不便,傾向坐姿為主的工作而嚮往辦公室行政文書,有些人因為自覺手無縛雞之力,表達只能找輕鬆的工作,因為基於對輕鬆工作的想像,想做社區保全的工作。
三、家人期待與意見影響
有些人因為家人的意見使然,覺得作業員、超商門市相較清潔工作好,有些家人會說政府機關或大企業對身障者就為包容,有些人因為家人的期待而嚮往能學到一技之長的工作。
四、自我能力期待與職業價值觀
延續家人的期待,有些人因為從小某個能力較弱,家人一直投入心思與期許希望可以扭轉這個弱項,即便到了職業選擇的階段,依舊希望職場有機會讓他訓練弱項,個案也因此期望自己能透過工作加強某個既有的弱項。
此外,有些人對職業會加上性別的標籤,覺得有些工作就是男生做的工作,有些工作就是女生做的工作,而在職種上有所限制。
五、自我效能感與經驗的影響
有些人職業選擇則是受到職業相關經驗(如:實習)的影響,傾向選擇有經驗的職種,特別是那些在實習過程中收到學校老師或職場人員正向回饋的職種。
另外,我也曾經遇過個案因為從小就聽家人抱怨工作環境或因為家人曾有工傷的經驗,堅持不要從事與家人相同職類的工作。
人就是這麼多元而複雜,有些人可能受單一或數個因素影響,如果再加上對工作認識有限或偏誤,更難以調整幫助自己選擇一個適切的職業方向,所以才需要職業重建。
調整職種期待的方法
起因於不同需求的期待,需要的破解方式可能不同,然而不變的是需要協助個案增進對自我能力的了解與對職業世界的認識。通常職管員會運用職涯探索的資源,如:職業輔導評量、職場體驗。有時甚至可能加入職涯諮商,解決某些特定議題的羈絆。
通常經過職業輔導評量,個案可以在職評員的評量安排中,了解自身的能力,釐清自己因為什麼原因而偏好哪些職業,在職評員的陪伴下,有機會實際去體驗想像中的工作,進一步瞭解工作真實的樣貌與要求。有些時候職管員也會透過直接安排職場體驗的方式,陪伴個案了解工作實際的情形,以及自身的勝任度。
不管運用哪一個資源,如果目標是為了協助個案調整職種期待,選擇一個適合的職業方向,我認為有兩件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被顧及。
一、促進個案的連結與反思,讓個案更真實有感。
不管是職評或是職場體驗後,我都很建議職重人員要跟個案好好討論與回顧他們對這段經驗的想法,而不是只有單方面地告知測驗的結果或是觀察到的表現,促進個案的連結與反思,會讓個案更真實有感。
二、驗證能力之餘,增加對具勝任潛力職種的正向經驗。
曾經有職評報告,建議了兩個職種方向,針對個案原本期待從事的職種,因為技能不足建議接受職業訓練,針對個案有勝任潛力的職種,因為速度不及職場要求,需要強化工作速度。結果個案兩個都選不下去,因為不管是哪一個,他都有不足。
有些人會說應該要回到個案願意為哪個選項付出努力,但有的時候個案本就對職涯迷茫,就算要投入時間付出努力,他也想知道哪一個對他最爲有利。這時候,安排一個讓他會有正向經驗感受的體驗就很重要了。
當一個人知道原來的選項行不通時,要對另一個選項有信心,才選得下去。
結語
回到一開頭面對個案能力與期待職種落差的議題,讓我們把職業重建從「立即媒合」的角度,放大到「職涯發展」,著力於陪伴與參與一個人的職涯,當需要協助個案調整職種期待時,不僅是提供資訊或指出限制,更關鍵的是創造讓他們「有感」的體驗與對話。當個案能在探索中理解自我、驗證能力,並於過程中獲得正向經驗與希望,就更有可能願意放下原有執著,邁向適切而可行的職涯選擇。
我是小職管,我還在陪伴就業的路上,如果你也有協助個案調整適切職種方向的經驗,歡迎留言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