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公共電視有個節目,
在討論為什麼台灣學生很少發問問題。
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自己也有發現這個問題。
以前我還在學生時期,就有這樣的現象。
據說即使到了現在,這樣的現象依然存在。
節目上有不少的討論,
也有會說中文的外籍老師提到這樣的現象很明顯。
台灣學生不太喜歡問問題,
通常有幾個常見的原因:
一、害怕被認為很笨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導要「答對才是厲害的」,如果問問題,怕被同學或老師認為是「不懂」或「程度不好」。更多的是,很怕被別的同學覺得問的問題很笨。可能會有同儕之間的壓力,特別是會被同學覺得很秋,很假掰,某種程度,也怕被別的同學藉此為題來霸凌。
二、文化上的謙遜壓力
亞洲文化(尤其是台灣)強調「不要太突出」、「要謙虛有禮」,所以有時候即使心裡有疑問,也會覺得「自己默默回去查就好,不要在課堂上出鋒頭」。甚至,可以說是不好意思提出問題,擔心自己的問題還不是很清楚,也許老師在課堂上已經說得很明白,怎麼只有自己聽不懂,或是只有自己有問題,會覺得很怪,很尷尬。
三、教育方式影響
傳統華人的教育偏重標準答案、記憶力和考試成績,老師教的內容通常是單向灌輸,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所以,也就很自然的不太會去思考。只要沒有思考過,就不太容易產生疑問。自然也就聽過之後,也不覺得哪裡有問題,根本也就想不到任何可以提問的問題。
四、怕老師覺得很煩
有些學生可能曾經遇過自己問問題,但老師的反應是覺得學生很愛找麻煩,或是用一句「這以後你自然會懂」帶過,久而久之也不太想問了。這是真的現象。有些老師,特別是國高中的老師,會很不喜歡學生一直問問題,會覺得很煩。
五、課程進度的壓力太大
課程進度有一定的進度得完成,所以老師和學生都必須趕著把講義跑完、準備考試,如果這時候,學生一直問問題反而會被視為在「拖延進度」。這也是很多國高中老師很不喜歡學生一直問問題的主要原因。漸漸地,就養成台灣學生很少提出問題,也很少動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