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 知道該做什麼,卻總是在心裡打轉......
等一下再說、明天再開始,最後什麼都沒做。
我過去就是這樣,尤其在理財這件事上。
你怎麼對待一塊錢,就會怎麼對待一百萬
以前有筆額外收入,我第一個念頭總是:「拿去吃大餐吧!」
但月底一看帳戶,空空如也。
我後來才明白,這不只是消費習慣的問題,而是我根本沒有對金錢負責任。
直到我開始用「六個帳戶理財法」,每一筆收入都被分配好:儲蓄、學習、娛樂、自由帳戶……
原本我以為那只是理財的分類,結果其實是行為的訓練。
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元,都該有一個任務。
不是金額大小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對它「交代清楚」。
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門檻太高」
我觀察自己,有個很怪的習慣:只要猶豫超過一秒,就不會行動。
原本只想打開筆記記帳,結果滑手機一小時過去了。
後來我才明白,這不是意志力薄弱,而是我沒幫自己設計好「開場動作」。
我開始練習:只要想到,就立刻做。
✅ 衣服想丟,就馬上拿去回收
✅ 想記帳,就立刻打開 Notion
✅ 想清理,就不讓馬桶邊的污漬等到明天
這些小事,看起來沒什麼,
但其實是在幫我鍛鍊「即刻行動」的肌肉記憶。
執行力不是靠靈感,是靠重複
Kobe 曾說過:「每天練習基礎動作,才是變強的關鍵。」
我後來也這樣要求自己
從最簡單、最日常的動作開始練習行動:
✔ 折棉被
✔ 整理桌面
✔ 分配每筆收入
這些看起來瑣碎又不起眼的小事,
反而變成我每天都能完成的「可預期成功」,
慢慢建立對自己的信任感。
理財與行動,是尊重自己的一種方式
當我開始能掌握金錢的流向,
也能安排自己的時間與注意力,
我感覺不只是「比較有效率」,而是更像自己的人生主人。
Naval Ravikant 說得好:
「學會與金錢相處,就是學會與自己相處。」
過去我總覺得錢很抽象,但現在我發現,
每一筆錢,都是一次選擇,你選擇怎麼生活、選擇你要成為誰。
結語:行動不是天賦,而是一種選擇
今天就從一件事開始:
📌 打開記事本,記下你今天花的每一筆錢,並給它一個任務。
這就是你掌控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