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想事情,想到腦壓飆高」的時候?
你有沒有過為一件事而「想破腦袋」仍不能停下的經驗?
如果以上有任何一種情況,是你曾經遇到過的
那麼我這篇文章的分享,也許可以提供給你一些幫助!
-
近日,我開始思考如何整合我的四個平台(方格子、Youtube、FB、IG)
起心動念很單純,只是希望我創作的內容可以「再利用」,發佈到不同的平台上
不過「理想總是豐滿」……
在這麼簡單的念頭之下,我舉步維艱地展開我的四平台策劃
隨著策劃過程的推進,我的無力感愈來愈重
身心的能量,逐漸地不再能支持我日復一日的高壓思考
我的思緒,被迫停下
但我的理智卻又告訴我「必須繼續想!」
因此,就像大多數人一樣
我在辦公桌前,進行密集的腦力激盪
然而,進展卻不如預期,鬧得我心慌
最終,是因為我偶然使用了兩個思考技巧,才幫助我看見一絲曙光
以結果來說,我順利得到了我想要的策劃
但我不想僅止於此
我希望復盤我在這次經驗中得到的好用方法
也把這次的復盤結果「總結成文」,留給未來需要的我和你!
一、動態思考
一般來說,我們會採用「靜態姿勢」來想事情,特別是「坐著」
這是「用腦型工作」很常見的工作型態,簡單來說就是久坐
在策劃過程的某一天,我也是久坐了好一會兒
平常有在健身的身體,敏銳地察覺到不舒服
(身體最不喜歡的,就是長時間做同樣一件事,包括久坐、久站、久走)
於是,我轉換身體為「動態」,再接續著我前一秒的思考
竟意外地發現,「身體的活動」能讓思緒更清晰!
深入了解後,發現原因有二:
(一)過度用腦時,血液會集中在腦部,造成腦壓升高
然而,當身體開始活動,大腦的部分血流就會沖回身體
如此,便有助於平復腦中的壓力,讓你能繼續思考
(二)身體因為有輕度的緊張感,大腦就會跟著有輕度的警戒感
當大腦有一定的警戒程度,它就會保持清醒
也就是說,「緊張、警戒」能夠降低昏沉、想睡的感覺,精神也會因此變得更好!
我從來沒有想過,稍微改變思考時的身體型態,就讓幫助我繼續想下去!
那麼要如何選擇自己的動態呢?
一個不變的原則:「保持你限度內的活動量」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踱步+思考」,也就是「邊走邊想」
「隨意走動」對我們的身體及大腦都不算是個負擔
在這麼低耗能的動作中,身體就能進入低緊張感,進而影響大腦的低警戒狀態
在符合基本原則的情況下,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動作
我就有認識的人,是「邊健身,邊思考」
我自己是做不到這件事,畢竟健身有一定的強度
我很難在訓練之餘,還能有多餘精神去做深度思考
不過我猜,他所想的事應該是造成他不小的壓力
才要透過「折磨」自己,來舒壓+保持清醒
(健身算是滿辛苦的,因此我用「折磨」來形容)
但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二、同步輸出
最一開始,我坐累了,所以我站起來走
後來,我走累了
於是我就在我辦公區域的小床上,進入了「沙發馬鈴薯」模式
剛躺下時,我還在釐清大腦的條條資訊
過沒多久,我拿出手機
隨便打開一個記事本……我居然開始了自由書寫!
並且,我突然意識到──天啊,自由書寫讓我的思考有了進展!
我仔細的想一想,重點是因為我在自由書寫嗎?不是!
是因為在思考的同時,也在輸出!
對大腦而言,「思考」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輸入」
想想看,如果思緒如水流
我們只進水、不放水,那是否會滿溢呢?
因此,如果只是思考的初期
大腦的容量,暫且還足夠
你不必有太多的「output」,一樣能保持清醒狀態
難就難在,想事想到卡關了
但情勢所迫,必須繼續想,怎麼辦?
此時,為你的思緒安排一個「出口」,就是個好方法!
這個出口,必須要具體、可以回饋給你的感官
所以有些人會邊想、邊講
旁人的角度就是聽見一個人在喃喃自語
但對當事人來說,他是以耳朵來接收聲音的輸出
而我自己採用的方法,是寫下或打字
再以視覺接收這些輸出的資訊
可以說是把大腦的工作量,分擔給其他感官
這個方法,我甚是喜歡,效果也很不錯,分享給你試試!
結語
以上,就是我在近期的「腦瓜子大戰」中,對我幫助極大的兩項收穫!
我想我們都會有「再度遇到大難題」的時候
當我們身處難題當中,很難再抽身去做多餘的學習
因此,在兩次問題之中的時間空檔
正是我們預做準備或復盤檢討的好機會
對我來說,今天的文章是復盤
對你來說呢?
你是否跟著我的文章,也在做近一次難題的省思呢?
還是你正透過我的文章,在做空檔間的學習呢?
很期待收到你的分享!
你對我的文章有什麼問題或點子嗎?歡迎你用任何方式(email、留言等等)讓我知道!
成長路上,有你有我!一起加油!
如果這篇內容有陪你釐清了一點什麼,也歡迎用一杯咖啡的方式,支持我繼續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