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將近8萬名重度身心障礙兒童,他們當中,有一半長期依賴家屬照顧。而這些照顧者裡,絕大多數,是母親。
今天的故事,來自新竹香山的曾惠君女士,一位52歲的母親,也是全職照顧重度腦性麻痺兒子小偉已超過25年的媽媽。
她說:「我沒有週末、沒有假期,沒有離職金,也沒有績效獎金。我唯一的績效,就是今天他沒有抽筋,睡得安穩。」這不是什麼感人至深的新聞特寫,而是許多台灣母親每天面對的現實。
當人生永遠停在一歲半
小偉出生時是早產兒,在住院過程中因感染導致腦部缺氧,醫師判定為「中重度腦性麻痺伴智能障礙」。當時醫生給的說法很直接:「他可能一輩子無法走路、說話、自己吃飯。」
先生一度無法接受,幾年後選擇離開家庭,留下曾惠君與孩子相依為命。
她形容自己的人生從那刻開始變成「圓形」——每天早上七點起床、餵奶、拍背、換尿布、做關節伸展、餵流質餐、處理排泄、清潔、協助入眠……輪迴無限、毫無喘息。
「很多人說我是母愛偉大,但我沒有偉大,我只是沒人替我。」她語氣平淡,卻句句沉重。
社會的邊緣,是她的日常
曾惠君很少出門,除了孩子每月一次的復健外幾乎足不出戶。她曾試圖將孩子送進日照中心,卻因缺乏名額與交通問題放棄。
鄰居曾抱怨孩子哭聲太大,甚至有人在里民群組說「那個家庭應該搬走比較好」。她心痛,但沒力氣爭辯。她說:「我不是想吵,是每天照顧已經很累了,哪還有力氣解釋?」
最讓她難過的不是體力的枯竭,而是「被世界遺忘」。
「這孩子不會叫我媽媽,但我還是他的媽媽。」
這句話,道盡無數特殊家庭照顧者的孤單。
2023年的母親節,她終於出門了一次
去年,新竹市的伊甸基金會主辦「喘息母親節」,邀請長年照顧身障孩子的媽媽參加一日旅遊。這是曾惠君20年來第一次在沒有孩子陪伴下搭公車。
那天,她穿了一件泛白但熨得平整的碎花襯衫,在車上拍了一張自拍,上傳到照顧者社團,寫著:「今天我只當我自己,不當媽媽。」
這篇貼文獲得數千名照顧者回應,有人說:「謝謝妳讓我知道我們值得過一天自己的節日。」也有人留言:「希望哪天我們可以一起喝杯咖啡,不談孩子,只談自己。」
那一天,成為她近年記憶中最有「光」的一天。
母親,不等於犧牲自己
今年,她透過社會局爭取到部分長照喘息服務,每週兩次由照服員協助白天照顧,讓她能去超市、走路、與人說話。
她說:「我以前不敢走遠,怕萬一出事怎麼辦。但現在我知道,不是我不值得走出去,是我太久沒相信自己還是個人。」
這段話,不只是她對自己的宣言,也是對許多「照顧中被掏空」的母親們的一封信。
母親,不應該等於遺忘自我。
給那些沉默的照顧者,最深的敬意
母親節,總會有廣告、折扣、餐廳行銷…但是否有一天,是為了那些在家中無人看見的「無名英雄媽媽」而設?
她們沒有聲量,也沒有資源;她們的孩子可能永遠不會說「我愛你」,但她們仍每天清理嘔吐物、做關節復健、讀醫療資料,只為孩子多活一天、多笑一次。
她們不是選擇了這種人生,而是沒有退場選項的那一方。
這個母親節,我們能不能也記得她們——那些從未獲得掌聲,但默默將人生給出來的照顧者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