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養: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鎖,創造孩子的無限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怎樣的發展,但又不能什麼都順從我們的孩子,那麼到底我們可以教什麼?什麼要給孩子自己作主,什麼我們得介入干涉?

我們過去有談到一個人除了有身體(頭好壯壯四肢健全),還有氣的循環與生活節奏(生活習慣)、情感流動與表達慣性(情感表達方式)、思考的清晰度與深度廣度(思想模式),由這四個面向伸出的七年發展論(這是引用人智學的教育觀),最簡單的概念是,這四個面向,一出生就有,但都還不發展完整,會按照順序發展,例如第一個七年你可以看到,孩子的身體迅速成長的程度真的就是一暝大一寸地在長,接著孩子會進入建構生活常規(何時吃飯刷牙洗澡睡覺)的習慣中,該建構常規的時期,沒有好的建構,後面要來改就會很困難,常規沒有建構好,孩子的身心狀態就不穩定,就會有情緒爆衝或壓抑問題,就會有學習障礙,後面就會影響人際關係,情緒障礙惡化,再更大就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思考與反思能力,影響會像漣漪一般擴大到方方面面去。

我在自己孩子身上,以及處理的很多個案上,看見這四個面向的發展對身心尤其是一個人在中年危機上的卡關,有很直接的呼應,從一個人早期的成長歷程,就已經可以知道他/她在中年會卡關的多嚴重。

因此我們身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在二十一歲前,盡可能的把孩子這四個面向的發展照顧好,教養不是只給了孩子身體,父母其實也無意識中把我們的生活習慣、情感表達慣性、思考模式灌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就也承接我們的生命困境,很多宗教都談到家族業力,業力這兩個字聽起來很玄,其實就是無意識的慣性而已,不是基因遺傳而或詛咒,而是孩子複製了父母的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慣性,某些慣性就注定會在關係裡形成某種困境,這是必然的。

既然孩子什麼都複製我們,那代表我們在教養上遇到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灌給孩子的,那問題就更簡單,我們只需要把教養當作一面鏡子,突破我們自己,一旦我們突破了,教養上的衝突,其實就自然而然會有解方。

舉例一對夫妻:”原來我是因為抗議媽媽管我太多,所以我對小孩就什麼都不管,這會讓先生覺得我寵壞小孩,但我卻覺得是先生對小孩太兇,不是我寵壞小孩,導致兩人衝突不斷。”

這位太太,如果不破解掉自己對媽媽的抗議,就會認為所有的”管”都是壓抑小孩,先生所有的”管”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會被貼上在壓抑小孩的標籤,而先生也會質疑太太的什麼都不管你到底有沒有在當媽媽,看似兩人解不掉的合作上的衝突,教養上的不同步,其實是原生家庭課題,如果沒有解掉這個,學更多的教養知識,只會拿這些外來的專家講的話與教育理念,來合理化自己的管或不管,對化解衝突沒有幫助,反而製造更強烈的衝突對立。

當一個人原生家庭課題處理到一個程度,再來看我上面談的孩子二十一歲前我們要灌溉給孩子的四個面向,才有辦法用一個客觀且健康的角度來觀察與看見孩子需要被支持的是什麼,才能對焦有效的幫助。

因此父母在教養上,我認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帶著對生命的虔誠(相信每個靈魂的到來都有美好的旨意),自我覺察與超越。唯有我們能夠超越父母在我們身上的枷鎖,我們就不會把困在我們身上的枷鎖套在孩子身上,我們要覺察自己的習氣、情感慣性、思考盲點,一一突破,每當我們突破自己更多,孩子的世界就多更多的新鮮空氣,每當我們超越思考盲點,孩子就多更多寬廣的可能。

透過孩子的成長,彷彿自己的童年再來一遍,你會因為孩子而覺察到啊我以前最討厭媽媽幫我買我不想穿的衣服,如果我強迫孩子穿我希望他們穿的衣服,他們應該也會有我以前的心情吧,但我也希望他們學會有禮貌得體的穿著是什麼,我該怎麼跟她們溝通呢?如果是我自己,我會想要爸爸媽媽當初怎麼跟我講呢?因為我們想要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這份心意也會幫助我們成長,陪伴孩子的過程,我們就也修復了自己的童年與成長創傷。

合作教養課裡,是已經上了自我幫助課+溝通課的人才可以參加的,這代表大家已經有能力互相療癒處理情感堵塞,以及有足夠的知識互相討論溝通上的盲點,一個月一次的小組討論,能夠讓彼此保持在一個關於教養的自我覺察與覺知裡,避免掉入"討人厭"的不懂裝懂的大人狀態裡。

這是我希望能創造的社群樣貌,深刻有效的互助,把自己家庭顧好之餘,我們還能有一群朋友互相支持,多好啊~

祝福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麒麟鹿
1.6K會員
290內容數
當婚姻中出現外遇的問題,身為被背叛的妻子或丈夫,其心痛是痛到足以致命的程度,有人因此大打出手滿身傷,有人因此得癌症瀕臨死亡,而孩子們就是最無辜的受害者,我希望藉由這一系列的書寫,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我們可以把危機變轉機,把家從分崩離析的地獄,轉化成為愛的天堂,這一切都是可能的,從了解外遇機制開始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是否曾聽過, " 唉! 這個孩子就是跟爸爸一樣XXX,他阿公也是XXX.....一輩子注定要......或這個孩子就是天生頭腦差,長大只能......" ,請你要勇敢跟他們說 : "事實不是這樣的。 讓我們從今天起,丟掉基因決定論,沒有一個孩子是不能被幫忙的
Thumbnail
是否曾聽過, " 唉! 這個孩子就是跟爸爸一樣XXX,他阿公也是XXX.....一輩子注定要......或這個孩子就是天生頭腦差,長大只能......" ,請你要勇敢跟他們說 : "事實不是這樣的。 讓我們從今天起,丟掉基因決定論,沒有一個孩子是不能被幫忙的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