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bserve(觀察)
一個創業者的真心告白:我不是不想前進,是被流程卡到喘不過氣來。
幾週前,我和一位中小企業老闆對話。他說了一句讓我很揪心的話:
「不是我不願意創新,是每次想推進點什麼,就會被內部流程反咬一口。」
他說團隊不大,但凡事都要「先過流程、再提會議、等主管指示」。
光是要調一張簡報設計,就要三道確認,兩次會議。
「我明明是老闆,但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被自己的組織困住的人質。」
我懂他說的那種感覺。那不是單純的效率低,而是一種「本來該靈活的身體,被鉛塊卡住的痛」。
也有太多創業者在初期只有3個人,做事飛快,靠著默契打硬仗;
但一成長到10人、15人,就開始「卡、等、慢」,像一個原本能飛奔的身體突然長出了太多關節,舉步維艱。
Q|Question(提問)
如果一間公司必須重新設計它的「流動方式」,我們要從哪裡開始鬆動?
傳統組織架構像是一座金字塔,講求穩定、分工與層級管理。
這個結構在過去的工業時代確實有效,但對現在的小型團隊來說,卻像穿了一套不合身的盔甲。
你想快,結果卡在審批。
你想變,結果先被KPI綁死。 你想自組一個小專案,結果還要過三關六將。
所以我開始反問自己——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組織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是維持「權力分層」的穩定感?
還是支撐「有機變化」的靈活性?
如果你也曾在會議桌前感到疲乏,曾經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像政府公文流程?」
那也許,是時候放下那套金字塔思維,重新設計一種更像「水」的運作邏輯。
D|Deconstruct(解構)
用藝術家的方式,拆解「組織」的三個慣性錯誤。
我帶過好幾組創業團隊做品牌策略工作坊,其中很常見的三種組織運作錯誤:
- 過度職稱化,阻斷跨流動性
大家被分門別類(行銷、業務、內容、客服),結果責任一清楚,彈性就不見了。 - 專案缺乏輪動與再設計機制
做完一輪就結案,沒人再檢視流程怎麼優化,導致每次都是「重新發明輪子」。 - 團隊協作過度仰賴老闆指令
老闆是所有決策的單一出口,結果團隊無法主動發動,只能等「被下指令」。
而這三種,其實都來自一個共通錯誤邏輯:
「組織是一種結構」,而不是「組織是一種流動」。
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想——
不是讓人服從組織,而是讓組織去服從人的任務與節奏?
那整個結構,就會重新活過來。
R|Reframe(重構)
把組織當成流動中的能量場,而不是僵硬的結構表。
我試著把組織重新想像成一個「任務導向的動態編制系統」。
在這樣的設計裡,每個專案就是一個「能量場」,
人不是照部門配置,而是照任務需求自由進出。
這樣的運作邏輯,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實踐:
- 角色流動性>職位固定性
每個人不只有一個職銜,而是根據任務展現多元能力(像內容 × 策略 × 用戶觀察)。 - 專案自組化>制度僵固化
用小組輪動、目標導向代替長期死板部門,設計「任務即編制」的靈活結構。 - 節奏共識>命令導向
不是只靠開會下指令,而是透過固定節奏(如每週共識會/目標回顧)讓團隊自發性前進。
這時候,老闆的角色也從「上級決策者」變成「節奏引導者」,
讓組織變成一條條有機的河流,而不是死水一潭的架構圖。
E|Express(呈現)
從今天開始,重新設計你團隊的第一個「小流動」專案。
寫到這裡,我想邀請你做一個小練習。
請你花3分鐘,寫下你最近遇到的一個卡住的小專案、或停滯的團隊任務。
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 如果不靠部門,而是用任務重新聚人,誰是這一題的「關鍵能量」?
- 如果這件事能在兩週內自發完成,過程會長什麼樣?
- 如果這個專案完成後,團隊彼此會留下什麼樣的信任感?
然後,就從這個專案開始,讓它成為你的「第一條流動的水路」。
慢慢的,你會發現——
組織,其實不是一棟樓,而是一場長長的舞步。 而你,不是工程師,也不是指揮官, 而是一位樂師,一位節奏設計師。
你想讓團隊的哪一段河流,先開始活起來?
歡迎留言分享,我會陪你一起推開這第一道堤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