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大腦很神秘,這是我們自幼就會知曉的一件事,如同日升日落、白晝輪淌。總會聽到大人說發高燒不好好照顧,會燒壞腦子的發言(當然,我們現在可以知道高燒不是讓腦袋損傷的原因,病毒才是)。人類的腦袋獨天德厚,世間能看見的一切人造物都發源自這顆充滿希望與未知的器官。
但人類對自己的腦袋一無所知,也是事實。至少在近一百年的腦科學發展歷史中,就出現放到現今來看駭人聽聞、但當時人們追捧不已的一項手術──腦葉切除術。本書借鏡近代醫學史上的真實過往,以虛構的盧絲.愛瑪汀為主角,講述這一發生在美國1930至1950年代,精神醫學和腦科學的重大發現與衰敗。書中出現的主要角色:如盧絲、羅伯特和愛德華都是虛構的,但其中他們相信與執行的手術是真實的──在精神醫學仍披著神秘面紗、藥物治療未成為主流方案與醫生對人類腦袋的結構和運作都未明瞭的局面下,執行腦葉切除手術。
「沒有人為邪惡而選擇邪惡,他不過是將之誤認為幸福,以及他所追尋的善。」 ──瑪麗.沃斯道克拉夫特
盧絲.愛瑪汀受哥哥一戰結束從軍後返家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後敵不過心魔自殺這一件往事,全心投入精神病院的營運和照顧。她會每日巡視病房、關心病患的近況與喜好,思考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病患恢復日常活,重新回到外界。
面對受不同精神疾病所苦的病患,盧絲也會關心病患的個別喜好、人際關係,並留心精神醫學界有無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突破。無奈她作為女性,明明有專業做到病院副院長,卻還是被父親拒絕於門外、母親整日嘮叨何時要結婚。
直到她遇到羅伯特.阿普特,這一位研究大腦的精神科醫生。羅伯特對盧絲的尊重、兩人對關懷病患的高度契合,讓他們快速墜入愛河,並埋首於研究最新於學界發表的療法──腦白質切除術。
面對一個新療法於新國度執行,愛瑪汀家族的精神病院承受很大風險,但在「當下」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均是焦慮、強迫正患者的日常固著行為改善、病人性格溫順、平穩,感到快樂且逐漸回歸日常生活,這一「重大」發現讓夫妻倆攜手投入推廣和研究。羅伯特面對其他學者比自己先一步提出創新觀點不會動怒,但當他認定腦葉切除手術就是「一切解方」、「最好的方法」後,自身個性上的傲慢、自負與偏執浮現,讓手術與相關醫療行為朝失控的方向狂奔……
而盧絲在成為院長、忙得像一顆過速陀螺的某一日,發現自己熟悉的病患執行手術後並未離院,而是如同幼童般喪失行為能力,必須一輩子仰賴護理師照護。這讓她開始著手調查丈夫羅伯特究竟執行多少起手術,而手術後又對病患帶來何種影響。一調查才知道不少病患失去成人的言行、喪失過往習得的技能,整日如孩童般活動,更有死亡的案例。這些駭人的真相,與羅伯特對她說的「順利」截然不同。
更不幸的是,當她與羅伯特對質欲討論終止,卻換來失控的丈夫咆哮與欺侮貶低。盧絲悲哀的意識到,自己需盡快行動,否則會有更多「病患」慘遭毒手。
《大腦切除師》借鏡二十世紀初這一惡名昭彰的手術歷史,呈現出當時一切失序的瘋狂與人們看見「希望」緊抓不放的渴求。對精神病患的親朋好友來說,此一手術「改善生活品質」的說法實在太過誘人,加上資訊不普及、手術後續追蹤研究並未完全,到最後不只強迫症患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軍人,連一般調皮的小孩、產後憂鬱症的婦女、政府認定的犯罪分子,甚至紀錄中有提到政府剷除政敵,都用上此手術。
作者除了將這一段醫學黑暗史重新編寫外,也融入女性視角,彰顯出二十世紀初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還有當時醫學界沒有詳盡的倫理規範下,導致許多「大膽」的療法與研究一一被實行。
我們能做的就是謹記現今的醫學研究成果,是建立在過往許多血淚與犧牲之上,而人類在面對疾病與未知的生理奧妙,更要懷抱謹慎與謙虛,才有可能換得皆大歡喜的結局。
2025/5/4 PM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