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
《Closer》— The Chainsmokers ft. Halsey
有些人無論分開多久,回頭那一眼還是熟悉得讓人心跳。
今天在星巴克,原本只想短暫休息一下,卻無意間看見一幕讓我陷入思考的畫面——
兩位穿著便服的國中男生,肩並肩靠得很近,一邊翻書一邊小聲討論,後來甚至開始摟抱、玩鬧,…甚至出現像輕撫大腿內側這樣曖昧不明的親密舉動。
坦白說,第一眼看見這場面,我的腦中自動切換成社會大眾的視角——
「這樣合適嗎?這麼小就這麼親密?這樣的舉動在公共場所是否會引發他人不適?」
在我們的文化裡,即便已經2025年,很多人面對同性交往,尤其是在學齡期階段,還是會投以疑惑、批判、甚至是敵意的目光。
這些眼神可能來自不理解,也可能來自恐懼,甚至只是源自一種「跟我不一樣」的本能防備。
青春期原本就是一段混亂、矛盾的旅程。那時候的我們,不只要摸索自己的身體與情感,還要面對來自父母的價值觀、來自社會的期待——
尤其當我們的傾向、行為、甚至氣質,稍微偏離了所謂的「正常」,質疑與懷疑就會像影子一樣緊緊纏著。
我高中時印象深刻的一個朋友,因為他個性比較中性,用我們的話說是娘。當時他應該有發現這種特質或同性戀會被同學所欺負,所以他很善於偽裝自己,甚至找了他的女閨蜜來充當她女朋友。
台灣近年來的確對 LGBTQ+ 的接受度持續提升,從同志婚姻合法、學校性平教育的推進,到媒體中逐漸浮現的多元角色,這些都可能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而青少年的自我意識,似乎也越來越早甦醒。他們不像我們那一代,要等到大學、出社會,有些才正式面對自己情感; 他們的世界裡,性別光譜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而是可以自由塗鴉的畫布。
他們看起來並不畏懼別人的眼光,反而在那杯焦糖瑪奇朵和數學習題之間,找到了一種屬於他們的平衡——親密而純粹,不需要經過大人的批准。
我們總說要建立包容的社會,卻又習慣在真實的「不同」出現時,退回習慣的審判席。
而我們呢?什麼時候才學會,把「看見」當成一種理解,而不是審判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