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為書籍中常常存在冗言,而精簡才是智慧!反映了現代資訊爆炸時代人們對效率和清晰度的追求。
許多書之所以讓人覺得「廢話太多」,原因可能有幾點:
1. 商業需求導向
- 很多出版社要求書的頁數達標,才能定價較高、看起來「有價值」。
- 為了讓讀者覺得「買到一本完整的書」,作者或編輯會拉長篇幅,加入重複例子、冗長背景、過度鋪陳。
2. 知識包裝行銷化
- 為了迎合大眾市場,一些書會加入大量「情境故事」「個人經歷」「名人案例」,但實質知識密度很低。
- 這些內容的目的常是情感連結,而不是知識傳遞。
3. 思維鬆散或表達不精煉
- 有些作者的邏輯不夠緊密,或語言組織能力不足,導致內容囉嗦、重複、缺乏聚焦。
- 尤其是翻譯書,如果譯者沒有進行適當濃縮,會更顯得冗長。
4. 內容可以一頁講完,但要賣一本書
- 有些「一本書一個點」的作品,本質就是把一個簡單概念(如:延遲滿足、自律、深度工作)不斷重複包裝。
5. 教育體制影響了寫作風格
很多作者受學術訓練影響,會寫出:
- 「鋪陳式寫作」:先講背景、再分析、最後才說結論;
- 「文風冗贅」:怕被挑錯,說一句話要加三句註解,導致信息密度低。
6. 讀者群差異
作者會假設讀者對主題不熟,所以花很多篇幅重複解釋基本概念。 如果你已有基礎,就會覺得全書「廢話連篇」。
7. 自我包裝或炫耀文筆
有些作者試圖用華麗語言「證明自己有深度」,但實際內容貧乏,常出現在心靈勵志類、流行商管書中。例如:
- 用一堆隱喻比喻解釋簡單概念;
- 大量引用名言但沒深入分析。
為什麼精簡才是智慧
- 提高閱讀效率: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的時間非常寶貴。精簡的文字能夠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重要的資訊,提高閱讀效率。
- 增強理解力: 冗言有時會模糊重點,使讀者難以抓住核心概念。精簡的文字能夠更清晰地傳達信息,增強讀者的理解力。
- 提升說服力: 精煉的語言往往更具力量和說服力。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深刻的道理,更能打動人心。
- 展現作者的功力: 將複雜的想法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表達出來,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對主題的深刻理解。精簡的文字往往更能展現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 符合現代社會的溝通習慣: 現代社會的溝通越來越趨向於簡潔明瞭,例如簡訊、推特等。精簡的寫作風格更符合這種趨勢。
當然,我們也需要區分不同類型的書籍
- 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有其藝術性和情感表達的需求,適度的描寫和鋪陳是必要的,不能一概而論地追求絕對的精簡。 關鍵在於這些描寫是否服務於主題和情感表達,而不是無謂的堆砌。
- 非文學作品(例如科普、商業、學術書籍): 這類書籍更注重資訊的傳遞和知識的普及,精簡的語言通常更能提高閱讀效率和理解力。
如何避開「廢話書」:
- 善用 Goodreads、豆瓣或博客推薦:看哪些人覺得「實用」、「乾貨」。
- 精讀開頭、中段、結尾幾頁:核心論點是否清楚?還是只在玩文字?
- 找原典,不看二手加工:很多好書被改寫得太簡化(像一些翻譯暢銷書),不如回頭看原作者的文字。
- AI 幫你整理重點:幫忙濃縮一本書的核心內容,讓你3分鐘掌握是否值得讀。
有哪些書是「幾乎沒廢話」的?
這些作家的風格以精煉、直接、內容密度高而著稱:
-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大歷史》
- 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馬克思《資本論》(雖然難懂,但不是廢話)
- 彼得·德魯克的管理類書籍
- 尼采的作品(語言尖銳有力)
- 塞內卡的書信(斯多噶派智慧濃縮)
- 科學類如費曼、霍金的原著
將「廢話」視為「複習」的轉念策略
- 重複是強化記憶的方式
認知心理學中的「間隔重複效應」指出,重複內容能幫助大腦鞏固長期記憶。即使你覺得內容重複,其實也是一種潛移默化地內化關鍵概念。 - 換一種說法,也許就更懂了
有時候書中的「重複敘述」只是用不同角度、不同例子在講同一件事。這有助於從不同面向理解抽象概念,對於抽象理論(如經濟學、哲學)特別有效。 - 訓練耐性與辨識力
當你學會在「冗長內容」中快速抓出重點,你正在訓練自己的知識萃取能力,這是高階閱讀技巧的一部分。 - 建立心理耐力與節奏感
不同於短影音資訊轟炸,書籍的節奏較慢,也許「廢話」正是在訓練你放慢節奏、反思與消化的能力。這對於長時間深度思考尤其重要。
不過,還是要注意:
不是所有「廢話」都有複習效果,關鍵在於你是否有意識地提取與整合重點。
總結
當你覺得書中有太多「廢話」,可以透過轉念將其視為有效的「複習機會」,理由如下:
- 記憶強化:重複資訊有助於鞏固長期記憶,讓知識內化更深刻。
- 多角度理解:同一概念用不同說法重複,能促進更全面的理解。
- 培養萃取力:在冗長中找出重點,是高階閱讀能力的訓練。
- 提升專注與耐性:幫助建立長時間思考與學習的節奏感。
- 轉為主動學習:透過自我提問與複述,可將被動閱讀轉為主動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