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邊吃邊玩,一頓飯吃一小時還吃不完,我要怎麼教小孩?
香噴噴的飯菜上桌了,孩子卻東張西望、玩弄餐具、含著飯不吞,或是吃一小口就跑去玩玩具、看電視,需要你三催四請、威脅利誘,才肯再吃那麼一點點。
一頓飯從熱騰騰吃到冷冰冰,耗費了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久,不僅飯菜不好吃了,也磨光了你的耐心,讓原本應該是溫馨的用餐時光,變成充滿壓力和挫折的漫長戰役。
這樣「餐桌上的馬拉松」,是否也讓你每到用餐時間就心累?
孩子吃飯不專心、拖拖拉拉,不僅可能影響營養攝取與消化,更容易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當吃飯變成一件充滿壓力、需要被催促的事情時,孩子很難從中感受到食物的美味與用餐的樂趣,甚至可能引發親子間的權力鬥爭。
「他吃一頓飯像打仗一樣,全家都要等他一個!」
「都要人家餵、人家哄,不然就含在嘴裡不吞下去!」
面對孩子在餐桌上的「慢動作」與「不專心」,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學習專心、有效率地吃飯,並重新找回用餐的樂趣呢?
▌孩子「為了什麼」吃飯慢吞吞、不專心?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吃飯拖拉、不專心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責備他「不乖乖吃飯」。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並調整用餐的互動模式。
⚠️ 尋求關注:用「慢」或「玩」把你留在餐桌旁
孩子可能發現,只要他慢慢吃、邊吃邊玩、或者需要人餵,就能確保獲得父母持續的關注、陪伴和互動(即使是催促或抱怨)。
吃飯成了他能「獨佔」大人注意力的時光。
⚠️ 追求權力:掌控吃飯的速度與氣氛
吃飯是孩子少數可以「自己掌控」的事情之一。
透過慢吞吞、挑三揀四、或邊吃邊玩,他可能在試圖掌控用餐的節奏、氣氛,甚至藉此挑戰父母的權威,表達「吃飯我說了算」。
⚠️ 生理因素:可能真的不餓、太累或有偏好
有時候,孩子吃得慢或吃得少,可能真的是因為生理因素。
例如:餐前吃了太多點心導致不餓、身體不舒服影響食慾、或者當天的活動量太少不夠餓、太累了想睡覺,也可能是他真的不喜歡某些食物的味道或口感。
⚠️ 覺得「吃飯好無聊」,玩比吃更有趣
對於活動量大、好奇心強的孩子來說,乖乖坐在餐桌前半小時只做「吃飯」這件事,可能真的很無聊。
相比之下,玩玩具、看電視、甚至只是玩弄食物都更有趣。
⚠️ 模仿學習到的用餐習慣或表達方式
如果家中的大人或其他成員也有邊看電視邊吃飯、吃飯時間不固定、或用餐氣氛不佳的習慣,孩子可能會模仿。
有時,孩子也可能用「不好好吃飯」來間接表達其他情緒或需求。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營造「專心吃飯」的環境與氛圍
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步。
用餐時間,關掉電視、收起平板和手機(大人小孩都一樣!)、將玩具收到視線範圍外。
盡量全家一起坐在餐桌旁,營造一個平靜、專注、適合用餐的環境。
✅ 設定「合理的用餐時限」並溫和執行
事前和孩子討論與約定一段合理且固定的用餐時間(例如:30分鐘,可依孩子年齡調整)。
使用計時器作為提醒,時間一到,無論孩子吃了多少,都要溫和而堅定地將餐點收走,中間不批評、不嘮叨。
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用餐速度負責,並體驗「時間內沒吃完就沒了」的合理後果。
✅ 尊重孩子的食慾,不過度催促或餵食
在提供均衡、多樣化的食物前提下,尊重孩子天生的食慾調節能力。
由孩子決定「要吃多少」,父母決定「提供什麼食物」。
避免過度催促「快點吃!」、強迫餵食、或用獎勵、懲罰來要求他吃完。
過多的干預反而容易引發權力鬥爭,破壞孩子與食物的關係。
✅ 減少「餐間點心」,確保正餐時的飢餓感
如果孩子在兩餐之間吃了過多的零食、點心或含糖飲料,自然會影響到正餐的食慾。
固定點心時間,並選擇健康的點心,且份量不宜過多,確保孩子在正餐時間是真正感到飢餓的。
✅ 讓吃飯不只是吃飯:增加「餐桌連結」時光
別讓餐桌上的話題總是圍繞著「你吃了多少」、「快點吃」。
利用用餐時間,輕鬆地聊聊生活發生的趣事、分享彼此的心情、或者討論週末的計畫。
讓用餐時光成為家人情感交流、享受相處的時刻,能提升孩子參與用餐的意願,減少因無聊而產生的分心行為。
▌告別餐桌馬拉松:讓吃飯成為愉快的親子食光
改善孩子吃飯拖拉、不專心的習慣,需要父母的耐心、一致性與觀念的轉變。
關鍵在於創造正向的用餐環境、建立清晰的界線與常規,並信任孩子的內在感受(飢餓感與飽足感)。
放下催促與焦慮,將焦點從「逼他吃完」,轉移到「享受共餐時光」與「培養好習慣」上。
當餐桌不再是戰場,吃飯才能真正回歸它的本質——補充營養、感受美味、以及凝聚家人情感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