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整天吵架、甚至打架,我要怎麼教小孩?
「是他先搶我的!」「才不是,是你先弄我的!」「我要打你!」「你才要揍你!」「你很討厭!」「你才噁心呢!」⋯⋯
家裡是不是常常充斥著孩子們尖銳的爭吵聲、哭鬧聲,甚至演變成互相推擠、拉扯、打架的場面?
你可能才剛介入調停完一場紛爭,轉個身,另一場戰爭又立刻引爆。
你感覺自己像個永遠無法下班的裁判,每天都在處理孩子們的告狀與衝突,身心俱疲。
這樣永無寧日的「手足戰爭」,是否也讓你筋疲力盡?
手足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他們是最親密的家人,卻也是最直接的「競爭者」,爭奪著父母的關注、家裡的資源、以及彼此間的權力地位。
然而,如果吵架、打架成為他們唯一的互動模式,這不僅會嚴重破壞手足情誼、影響家庭氣氛,更讓孩子錯失了學習溝通、協商、同理與解決衝突的寶貴機會。
「他們倆在一起就吵,分開也吵,到底是怎樣!」
「哥哥都不讓弟弟,弟弟都故意惹哥哥,我真的不知道該幫誰!」
「妹妹動不動就去拿姐姐的東西,讓姐姐把她推倒在地上,跟妹妹講了也沒用!」
面對孩子之間頻繁的戰火,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們從針鋒相對的「對手」,學習成為互相扶持的「隊友」呢?
▌孩子「為了什麼」和手足吵不停、甚至動手?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們在衝突行為背後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制止眼前的吵鬧或打架。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引導他們建立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 爭奪「愛」與「關注」:怕自己不是爸媽的最愛
許多手足衝突的核心,源於對父母的愛與關注的爭奪。
孩子可能擔心自己得到的愛不夠多、害怕被手足比下去,因此透過爭吵、告狀、甚至攻擊行為,來博取父母的注意,或證明自己更值得被愛。
⚠️ 確立「地位」:手足間的權力與角色卡位戰
手足關係中存在著自然的權力互動。
老大可能想維持權威,老二可能想挑戰或證明自己。
吵架或打架,有時是他們確立自己在家庭中排序、爭奪主導權、或抵抗對方控制的方式。
⚠️ 界線模糊:不懂尊重彼此的空間與物品
孩子可能還沒完全建立起尊重他人界線的概念,容易侵犯手足的個人空間(例如:隨意進入房間)、拿取對方的物品、或者無法接受彼此有不同的想法或玩法,因而引發衝突。
⚠️ 技巧不足:除了吵架、打架,不知如何解決問題
許多時候,孩子們吵架或打架,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他們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好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協商技巧(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以及處理挫折情緒的能力,只好用最原始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 模仿或無聊:複製衝突模式或藉此互動
孩子可能模仿了家中大人或其他環境中處理衝突的方式(如果大人也常吵架或用權威壓制)。
有時,吵架打鬧也可能只是因為太無聊,或者成為他們之間一種雖然負面,但習慣的互動方式。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保持中立,不當裁判:聚焦「停止衝突」與「學習」
當衝突發生時,父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安全、制止傷害行為(特別是動手動腳),但盡量避免扮演「誰對誰錯」的裁判。
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加劇競爭或不公平感。
將焦點放在「我們家不允許打人/罵難聽的話」這個界線上,以及事後引導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 教導「衝突解決 SOP」:從說感覺到想辦法
在平時氣氛好的時候,就要主動、具體地教導孩子們解決衝突的步驟。
例如:
1. 深呼吸,先冷靜(可以暫停或分開一下);
2. 輪流用「我訊息」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覺得很生氣,因為你沒問我就拿走我的玩具」);
3. 練習「傾聽」對方說的話;
4. 一起腦力激盪「可以怎麼辦」(想出至少兩個解決方法);
5. 達成協議並和好。可以透過繪本、角色扮演反覆練習。
當然,帶領孩子和父母一起練習「正言溝通」,才是治標又治本的長久之計。
✅ 引導「說出需求」,取代「互相指責」
在衝突中或事後討論時,引導孩子將指責對方的語言(「都是你害的!」、「你很壞!」),轉換成表達自身需求或感受的語言(「我希望你可以先問我再拿」、「我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
這能降低火藥味,開啟有效溝通。
✅ 建立「手足時間」與「合作機會」
刻意創造讓手足「一起」從事有趣、需要合作的活動。
例如:一起完成一個作品、一起為家人準備驚喜、一起玩合作型桌遊、或是安排固定的「手足專屬遊戲時間」(由他們自己決定玩什麼,大人不干涉,除非有安全問題)。
正向的連結經驗,是化解敵意的良藥。
✅ 貫徹「禁止暴力」原則與「修復」責任
家中需要有清晰且一致的規定:「絕對不可以動手打人或說出傷人的話」。
違反規定時,除了立即制止,也要有相應的邏輯後果,重點應放在「修復關係」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上。
例如:需要向對方道歉、幫忙修復被弄壞的東西、或者暫停某些權利直到能好好對待手足。
▌停止衝突,學習合作:手足不是對手,而是一輩子的隊友
手足衝突是家庭生活的必然,也是孩子學習人際互動、情緒管理、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練習場。
父母的角色,不是完全消弭衝突,而是做一個冷靜的教練與引導者,在一次次的摩擦中,教導孩子看見彼此、尊重界線、學習溝通與合作。
減少比較,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增加合作,體驗團結的力量。
讓家成為一個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練習場,幫助孩子們將彼此視為人生旅途上,最珍貴、最長久的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