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發現嗎?
我們已經很習慣用憤怒去掩蓋所有的情緒,習慣用憤怒來保護自己 。
現在的人,
似乎已經失去和內在情緒感受在一起的能力,
我們變得不能悲傷、不能害怕、不會示弱...
◾️
上課鐘聲響起,
我拿起課本準備趕去上課。
箭步在走廊時發現鞋帶掉了,
趕緊蹲下身子去繫脫落的鞋帶。
上課時間的長廊空蕩蕩的,
一老師和學生的對話聲顯得格外的清晰。
「請你不要每次都給我故意惹事好嗎!」老師說。
「我。沒。有。故。意!」男孩看著老師。
我忍不住抬頭,
看見一師生怒目對視著。
「你那什麼態度哈!」
「我又沒有怎樣!」
「沒怎樣?!你語氣很差!」老師雙手抱胸。
「我哪有啦!…..呼~」男孩嘆大氣。
「哪沒有?!這什麼態度!」
「吼呦~你到底要我怎樣啦?!」
「怎樣!?看來是要我叫你爸媽來了!」
「就。跟。你。說。我沒有呀!」
這時老師被情緒牽動了,語言開始失控。
「我說你有就有!我感覺你有!你就有!你聽懂了嗎?!!」
「呼⋯⋯」男孩瞪著ㄧ旁的玻璃窗,不斷的用力深呼吸。
⋯⋯
當下氣氛實在太尷尬,
我趕緊快步離開。
我感覺師生倆都好辛苦。
這是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大人,
讓情境演變得更難了,
孩子當然不知所措!
果然,
下課我再次經過走廊,
師生倆還僵持在那⋯⋯
◾️
你看到了什麼?
是一個沒搞清楚自己內在情緒的大人,
一個不會一致性表達情緒的大人,
用憤怒糾結在小孩的態度,
把焦點越弄越模糊了!
◾️
你敢向孩子示弱嗎?
很多人其實是不願意的。
因為他可能擔心,
示弱了以後會不會失去權威?
孩子會不會就不聽話了?
就難管了?
大人如習慣權威,
帶著面具應對孩子,
這其實是不一致的姿態。
看著有情緒的孩子,
大人內心可能會不安,
大人散發的能量也會讓孩子不安。
所以,
大人懂得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有能力去真誠一致的表達情緒,
就顯得特別重要。
◾️
一個大人和情緒的孩子對話,
大人有沒有可能手足無措呢?
同樣的師生場景,
我們可以:
1.穩定平和專注的語氣。
耐心的看著孩子,
不著急指責、說道理,
孩子就會從你的身上得到安然寧靜。
目標是讓孩子產生覺知。
2.平穩地表達我訊息
「我聽說你數學課晚進教室了,數學老師說你還對他不禮貌。」
「我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認識的你呀!」
「老師很想了解發生了什麼?願意告訴老師嗎?」
3.表達你的接納
「嗯,老師知道了,謝謝你願意告訴我。」
「謝謝你這麼坦白。」
切入孩子冰山的渴望,
緊繃的情緒通常會軟化,
情緒得以舒展。
4.有連結才能提規則
「你遲到了,得請你去罰站喔!」
「還有,因為情緒沒控制好,所以失控對數學老師不禮貌,這不是你願意的對嗎?身為班導師有責任要教你正確的行為,為自己負責。等等去道歉!」
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
你就和他有了真正的連接,
最後提規則多半容易被接受的。
#當你清楚明白自己自我價值就會是高的是穩定的
#和孩子互動就不容易有問題
#大人如果穩定如果有愛就不容易被孩子的不禮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