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天突然覺得,其實教養的過程就很像在跳格子,有時候會跳過去,有時候又會重來一次,但每一次都不用想太多,因為總是會跳到下一步。
今天我做好這張圖,跟孩子一起看,問他說:「為什麼這張圖的1到4數字,要特別放在格子和格子之間?」他回答:「因為這些事情也都是重複做的啊!」很好,就是這樣,格子跳來跳去,有時重來、有時向前。
這本《教出好兒子》對我來說非常有共鳴。書中很多教養方式,我非常的認同,幾乎就是我平常在教孩子的方式。
這本書的內容涵蓋非常的廣,尤其它針對從零歲到18歲的兒子成長,細分生理發展與父母建議,還附了一張超實用的表格,對家有兒子的爸媽們真的是很有幫助的一本書。
值得在兒子不同年齡的時候可以在不斷翻閱思考的一本書。
這篇文章截取了這本書的四個段落,再分享我們家的真實經驗。
1. 勤勞:從分擔家事開始做起
書中強調,勤勞不是天生的,要讓男孩體驗勞動的樂趣,從簡單的家事做起,例如掃地、洗碗等,慢慢讓孩子建立責任感。如果父母經常加以制止,男孩對於勞動的積極性就會漸漸消失....
我的經驗:我對兒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從小做家事。兒子九歲時,我開始教他挑地瓜葉。「來~我來教你怎麼挑地瓜葉,我們分工合作,你先挑,我先煮別樣菜。」一開始,他挑菜的樣子簡直像打仗,大把大把抓,力道之大讓有些葉子都快報銷了。
我努力忍住傻眼的心情,反覆一次次告訴他怎麼挑得仔細、怎麼拔根部、怎麼分辨新鮮。偶爾,他還是會連根帶葉全丟,或錯過該挑的部分,但我還是堅持讓他繼續挑。慢慢地,他開始有了小技巧,還會得意地說自己有「快速挑法」。每次進步,我都會稱讚他:「哇,這次挑的很好喔~你越來越厲害囉!」
洗碗也是。我負責煮飯,他負責洗碗。起初怎麼洗都是油膩膩,每次我都要叫他回來重洗(雖然心想我自己洗還比較快),有時我知道他邊洗碗邊玩水,我會小小放任他,因為這對他來說也是種樂趣。
當我和同事聊起這事,她驚訝說:「他才九歲耶,這麼小就洗碗?應該都會洗不乾淨吧!」我心裡想:我國小三年級都在炒菜了呢!
沒有從不會開始做,我想也不會有到很熟練的那一天,到現在他十一歲,碗盤大多能一次洗乾淨,也減少了重洗的次數。
平常,因為是自學生,他不用去學校打掃,但我要求他每週一到四午餐後打掃家裡客廳和走廊。他當然常常忘了角落或掃不乾淨,我有時會急躁、不耐煩,但後來學會偶爾「裝作沒看到」,讓其他家人去提醒他。他雖然總說「是嗎?我沒看到啊」,但至少他有養成動手做的習慣。
2. 挫折教育:學會對失敗袖手旁觀
書中提醒父母,不要過度保護,要讓孩子從小學會面對挑戰、承擔失敗,因為這樣他才能慢慢學會如何處理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沒有真正的「失敗」。但是家長對於男孩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他未來面對失敗的態度。
我的經驗:我特別記得他九歲時參加賣場小運動會的場景。當時有套圈圈、投籃、射擊、呼啦圈等比賽,對這些項目他都不熟悉,雖然事前練習過,但面對比賽還是很緊張。結束後,他情緒崩潰大哭,喊著:「他們都是壞蛋!遊戲太難了,我根本都不會!」旁邊的工作人員看到還以為出了什麼事。
我把他拉到一旁,先讓他哭夠,再慢慢問他:「為什麼覺得遊戲規則很爛?」他說:「因為太難了!」我接著問:「你有發現有些小孩也沒做好,但也有人表現不錯嗎?你覺得是規則的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呢?」他沒回應,但我給他空間平復情緒,告訴他:「至少你努力參與過了,知道自己哪裡需要加強,這就是很好的經驗。」
在公布成績時,原本聽到連最小獎都沒有,我們就不抱希望了,結果,唸到第三名時~聽到孩子的名字!我們倆真的是不敢相信的對看一眼耶!
看著他拿著獎品拍照,那瞬間我真的很感動。事後,也肯定孩子我知道你看重自己的表現才會反應那麼大,但我們之後在面對可能不如預期時,可以換個態度先肯定自己的努力再看自己是不是有需要調整更好的地方。
不同的經歷讓我確信:孩子的得失心和好勝心會起起伏伏,有時需要推一把,有時需要陪他走過低潮,重點不是幫他排除失敗,而是陪他面對並引導他看到成長進步的可能性。
3. 創造力:從破壞王到小發明家
書中提到,對於男孩調皮、搗亂、破壞的天性,若是加以引導,保護他們最原始的創造力,使他們的天賦得以持續發展,他們就會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如果加以制止,將使他們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不隨便否定孩子,孩子的創造性潛能才得以發揮,但是創造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
我的經驗:「這個東西還要嗎?我想拿去拆解⋯」兒子總是滿懷好奇心,特別是對壞掉的家電、玩具。他通常會先問我能不能拆,有時卻會忍不住自己直接動手拆了再說,這時我就會嚴肅提醒:「一定要先經過確認同意後~才可以動手!」
小時候,他完全是個「破壞王」,但我慢慢引導他思考:你這是在破壞,還是在創造?我會告訴他,有些東西的拆解會增加垃圾處理的難度,但有些東西拆了卻能學到結構、甚至重新組裝。他後來也學會選擇性地動手,甚至把好奇心投入到製作捷運月台和一些DIY小發明上。
有時孩子還是會手癢(笑),就再引導他思考將更多的好奇心放在可以創造出的事情上。
4. 自省力:學會回頭檢討才能進步
書中強調,孩子面對錯誤時,父母要協助他們去思考「怎麼做更好」,透過反省及時修正錯誤,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事方法。因為孩子們總是習慣別人提醒他做這做那,但沒有人可以一輩子提醒他。因此,只有讓男孩養成不斷提醒自己、不斷反省自己的好習慣,他才能更快成長。
我的經驗:「又不是我!」「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只是說一下而已」兒子10歲後,每當出了狀況,這些話幾乎成了口頭禪。一開始他對反省完全排斥,但我沒有直接指責,而是慢慢引導:「反省是為了讓你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適合做什麼、適合說什麼?而不是簡單分對錯。」
我會告訴他,比如玩鬧這件事,本身沒有錯,但如果在不適合的時候玩鬧,就會帶來麻煩。我也讓他自己先冷靜一會,然後用聊天的方式問他:「你有想到剛剛可以怎麼做更好嗎?」一開始他會搖頭說不知道,我會引導他,「你試試看~用不同的狀況想一想,有什麼更適合的方式?或更適合說的話?」
慢慢地,他開始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下一次要怎麼調整。
這些小小的反省練習,讓他理解在每件事中反省,是讓自己有更適合的做法和說話方式。後來,他甚至會主動跟我分享:「我想到下次如果再發生,我可以怎麼做或怎麼說了。」
有時候孩子不想反省,有可能是他不知道想什麼才是反省,更深處的也有可能是他怕再次面對自己的錯誤!
我真心覺得,有兒子的媽媽都值得擁有一本《教出好兒子》。
因為面對這個世界上完全和我們不一樣、充滿動量的小小男孩,只有慢慢理解他們,我們才能成為他們的好夥伴。否則,真的很容易在日常中被他們的好動、衝動和混亂,消磨掉媽媽的耐性啊!(攤手)
陪伴他們長大,就是一場需要不斷學習和覺察的闖關遊戲(握手),這本書,可以說是值得推薦的指引之一。
*最後,「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看這張跳格子,問孩子:你覺得哪個格子是你最近常遇到的?哪個是你覺得最難的?或是哪一格是你會想要嘗試的?」嘗試用不同的問法,聽聽他的想法,了解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