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出生時恰逢國破家亡,被迫投身殖民者的語言與文化。在學校,他被戲謔稱「外省人」、「鄉巴佬」,四處是冷眼與輕視——但沒有人料到,他將改寫歷史,建立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
That's right! 他是曾為法蘭西民族帶來榮耀的戰爭之神,法蘭西人的皇帝——拿破崙。
拿破崙經歷了早年的世態炎涼後,徹底燃燒小宇宙,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累積功勳,成為軍團指揮官,又用下一個十年,以其強大的政治手腕和軍事力量成功篡奪政權,坐上鐵王座,成為法國權力的第一人。
但就是這樣的猛人也慘遭斷頭般的挫敗。
在他被放逐到孤島聖赫勒拿後,此時的他已褪下戎裝,曾經的榮耀隨風而去。據傳,他說了類似這樣的話:「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和我,都用劍建立帝國,但那些帝國終將消失。耶穌卻以愛建立他的國,如今仍存於人心。」
或許,這位曾經的常勝將軍,終於明白了「真正的勝利」不在疆場,而在人心,也體會到——爭勝之外,原來還有另一種可能。
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有了孩子以後,似乎家裡的飯桌旁、書桌邊,或者浴室的門口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機會產生「火花」。孩子越大,似乎學了更多「嘲諷」父母的技能,父母一個不小心沒hold住,家裡就要鬧得雞飛狗跳。
面對孩子來勢洶洶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接戰?
- 站在制高點,開始道理輸出?
爸爸認為,你已經6歲了,也該懂事一點了,你不是想當太空人嗎?懶惰是不能達成夢想的……
- 施展苦肉計,各種情緒勒索?
爸爸工作很辛苦,但全部都是為了你,你是這樣回報爸爸的嗎?
- 權威不容挑戰,原地暴怒?
蛤?你給我閉嘴!以後再頂撞爸爸試試看,看我怎麼修理你……
- 仔細思考後,詢問、聆聽孩子的心事?
孩子,最近發生什麼事,怎麼常常生氣呢?
以上僅簡單列舉了父母遇到孩子「不乖」的可能反應。當孩子的行為不在父母的預期內,父母的警報器會不自覺響起,提醒我們得做些什麼囉,不然事情可能會變得無法控制…
這裡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
父母關於教養的思想,構成一條或鬆或緊的警戒線,只要孩子碰觸到那條線,父母就會用他已知的教養方式去教育孩子。
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的過線,父母會本能的維持現狀(以任何方式確保孩子在警戒線內),因為接受改變意味付出更多成本去建立新的遊戲規則,而誰也不能確定那會奏效。
因此,父母在多數時間都是以一種保守心態在進行教養,用最熟悉的方式、最本能的習慣確保孩子不會「脫序」。在這一情境裡,孩子的越線行為就是應該被阻止和排除的對象,孩子應該被引導和教育,行為應該被糾正,是我們的「敵」。
面對敵人,你會怎麼做?緊張、戒備、強硬…也許再來點腎上腺素。
但無論你是多麼聰明或強硬的父母,孩子會長大,我們會老,期望孩子永遠不會試圖挑戰那條隱晦的線,現實嗎?
教養孩子的那條線究竟在哪?
剛才說過這條線是父母自身的立場和價值觀,其中難免有偏見或尚待檢驗的理論方法,如何去建立這條教養基準線就變成許多父母的功課,然而有些觀念都是根深蒂固在父母的腦海裡,談何容易?
其實,那些有智慧的父母早就說過,我們習慣把教養看成一場「訓練孩子」的過程,但如果我們錯了呢?如果教養不是對孩子動兵,而是調整自己的防線?父母真正該學的,不是如何和孩子「接戰」,而是讓戰爭根本打不起來。
教養孩子是一長期且涉及多個面向的過程,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每一次的越線去「維穩」,那麼現在贏了你,卻輸了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如何呢?
父母們,來試試「無敵」的滋味吧!
我們一同看看《孫子兵法》最重要的觀念——不戰而屈人之兵。
勝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說到無敵,究竟是什麼意思,是無人能敵?還是沒有敵人?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外在的勝利者視角,就像範馬勇次郎,需要不斷的戰鬥證明自己,本質上仍然是「有敵」的狀態,只不過自己比敵人強;而後者是內在的和平者視角,就像佛陀,當祂克服了俗世的欲望、痛苦、生死,便能以一種超越的姿態立世,而無所謂敵。
現實生活中父母不是賽亞人,不會在遇到挫折,然後在廁所爆氣後,戰鬥力就提升20萬。更多的是,不斷接敵增加負擔,消耗自身精氣神的同時,也削弱了思考深度問題的能力。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
咦,孫子這是在說百戰百勝還不夠好嗎?
在孫子的思想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勝利的最高境界。
從外部的勝利者蛻變成內在的和平者。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 戰爭目的。戰爭,「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1]既然戰爭目的是生存,那沒有敵人絕對好於有敵人。
- 戰爭成本。戰爭所費的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並且是以人民的生活為賭注,「知兵之將,民之司命」*[2],能不戰而勝是最理想的。
- 戰爭過程。正所謂「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3],即使要戰,也要懂得何時戰與不戰。正確選擇開戰時機更能保全實力,達成戰爭目的——生存。
這三點也能從側面說明為何父母有時在教養上面臨騎虎難下的窘境。
首先,教養目的到哪裡去了?
當孩子越過了父母內在的警戒線時,反射動作通常馬上就來,鮮少針對個別情境重新思考。因此除非你已經在家庭中建立成員可遵循的「道」,否則任何對孩子的說教、提醒等反射動作,其效果都是短暫、甚至會增加親子間的摩擦。
當父母缺乏周詳的思考,並依賴反射動作,所為通常都偏離了教養的目的。
其次,如果父母的警戒線過度緊張,不僅會分散生活中的精力,而且也會造成孩子潛在巨大壓力。
「什麼?你說你家孩子聰明乖巧又快樂?」
有沒有可能表現出來的「聰明乖巧又快樂的形式」剛好就是你教導下的結果?
第三點,成為好的父母,幾乎是一項堪比耶穌拯救世人的生命志業。
看看耶穌遭受的磨難吧!如果耶穌敢在現代倡議:「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大概隔天就被打到變撒旦兄弟。
我的意思是,「父母」是終生的工作,教養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如果能從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無敵思維出發,減少在教養上輕易犯錯的機會,以及未來因此所要支付的潛在成本,總有一日,會在父母之道上走得越來越輕鬆。
首戰,搞清楚敵人是誰
無敵,可不是要你做個老好人,對孩子任何事情都唯唯諾諾,什麼都不管。
無敵,從不是妥協原則,而是明白什麼時候該柔、什麼時候該剛。教養是一場以愛為主的心理戰,不是操控,也不是放任。
無敵,是要你將自己的思維上升到一個高度,在那裡你能洞若觀火,釐清你的教養目的和潛在敵人。
如何上升呢?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孫子兵法·謀攻篇)
「全」,可以理解為整體,並以成就大局為考量。若要成就大局,父母就必須具備整合不同觀點的能力,並努力讓想法各異的孩子與我們站在同一陣線。
因此,無敵的第一步就是,撤下那條迂腐自傲的警戒線吧!
父母潛在的警戒線就像柏林圍牆一樣,不僅象徵父母心中對事物的恐懼,也為親子關係劃下了「死線」。沒了這條線,我們的教養才算是真正的釋放了潛力,才有可能去思考還有哪一些是我們可以去做但還沒有嘗試的,才有可能去辨別教養真正的敵人(多數時候是父母自己),才有可能做出改變。
打碎頑固和成見,我們會發現新的自我。
在傲慢的身上打個洞,父母晚上好作夢。孩子從小最常看見、可以模仿學習的對象就是父母,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多半是向父母學的,若要認真追溯,這敵人的大本營原來近在眼前。
滅了大本營,剩下的蝦兵蟹將,烏合之眾,不足為懼。這話意思是,父母若能先從自身開始審視,這些從父母或生活環境中跑出來影響孩子的「拍咪啊」,逐一擊破指日可待。
這也說明為什麼搞清楚我們的敵人(教養的對象)這麼重要!
但要怎麼做,才能在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拿起你的羽扇,成為諸葛亮——上兵伐謀
假設現在你發現了孩子回應挫折的能力有所欠缺,並且憤怒逐漸成為他回應挫折的方式,我們該怎麼做?
首先,按照無敵的思維,我們希望能建立溫暖、緊密、長期的親子關係,這條路上的敵人越少越好,所以我們不會輕易對孩子當下的表現過度反應。我們應該期望能陪伴孩子度過這一關,這邊說的陪伴是深刻的、精神和實質上的行動。
我們在思想上做到「無敵」,也在對孩子傳達一個訊號:「生命沒那麼多需要當作敵人的事物」,也越能培養孩子開放、自信的特質。
話雖如此,憤怒的熊孩子「逼戰」能力不容小覷,一不留神可能就會讓父母牙起來。來看看孫子對於接戰怎麼說: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
這段點出教養的主戰場分別是:思想、孩子周遭人事物、道理和權威、懲罰。
前兩者是在孩子的思想層次上布局,後兩者更像針對當下行為的改變。
上兵伐謀是「無敵教養」的主戰場。父母從源頭理解問題,用洞察、預判與佈局,引導孩子形成正向行為與價值觀。 舉例來說:透過日常對話引導孩子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設計生活情境有意識訓練孩子某些特質。
孫子又說:「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4]真正的高手不像賽亞人那樣的戰鬥魔人,一直去挑硬碴打,而是會想辦法讓自己處在有利的境地。
這時候預判就很重要了。通過預判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太在意朋友的看法、容易放棄…等等,就很容易事先做準備,提升他的信心或抗壓力,到時候父母只要補上臨門一腳,孩子就過關了。
回到熊孩子的情境上,當我們開始注意到孩子的熊樣,正確做法不是只想著制止他當下的行為,而是要開始思考這熊樣跟誰學的?周遭環境出了什麼問題?這情況多久了,需要增加家庭時間嗎?接著去計劃如何讓孩子意識他的行為「還可以更好」、學習如何改善,以及最重要的,孩子改善的動力。
用《全面啟動》這部電影解釋「上兵伐謀」可能會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電影裡有句經典台詞「真正的植入,不是讓人相信這是你的想法,而是讓他自己產生這個想法。」這句話為孫子的「上兵伐謀」做了最佳注解。在那部電影裡,他們不是拿槍打架,不是肉搏戰,而是設計一場多層夢境,讓目標人物自己相信:「我應該解散父親的企業帝國」。這是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卻勝得乾淨俐落,連對方都以為是自己決定的。
Go deeper, deeper, and deeper. And you will find the new world of your parenting.
對父母來說,教養也該如此。你不需要每天跟孩子硬碰硬、情緒對撞,而是思考如何設計一個「夢境」──一個讓孩子願意、甚至以為是自己選擇的行為軌道。真正的上策,是讓孩子自己想要變好,而不是被逼著表現乖巧。當你做到這一步,不需要戰鬥也能得勝,這就是無敵的體現。
下次,當你再次面對孩子「發難」,先別急著開戰。拿起你的羽扇,深呼吸,並問自己:「我是在打這場仗?還是在為了親子間的關係而戰?」
結語
這是從《孫子兵法》談教養的第二篇文章。
第一篇從小兵父母到將軍父母:現代教養戰場的突圍之道著重闡述一種父母思考教養的方式;第二篇則在第一篇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將軍父母應該有的無敵思維。
本文開頭用拿破崙的故事開場。曾經的戰神最終倒在孤獨腳下,父母若堅守錯誤的戰線,也將敗給彼此的誤解。願我們都能早日學會:最好的戰爭,是不必開戰的戰爭
在真實生活中,父母常陷在「如何讓孩子服從或馬上改變」的情緒中,不免會與孩子展開互相消耗的拉鋸戰。但,真正的「無敵教養」,不需高壓取勝,也不用放棄原則,而是從控制轉向理解,從制服轉向引導。也許,當父母願意撤下警戒線,孩子才願意卸下他們的盔甲,接受父母的教養。那時你會發現,你的教養正準備邁向一場偉大的勝利。
註1:出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註2:出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註3: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註4: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