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盤庚:商朝中興之君,商王武丁之前一位君王,以堅毅果決著稱。
2. 五遷:指盤庚在位期間曾多次遷都,此為第五次遷都。
3. 將治亳殷:「治」作治理,此指遷都並定都於「亳殷」;「亳殷」即殷都,商朝後期的政治中心。
4. 民咨胥怨:「咨胥」是諸多人群的意思,「怨」指抱怨;意謂百姓怨聲載道,對遷都表示不滿。
5. 作《盤庚》三篇:盤庚針對百姓的怨言發表政令訓誡,記錄於《盤庚》三篇中。
3. 白話文
盤庚經歷五次遷都,決定在亳殷定都治理天下,百姓因此感到不滿、抱怨連連。盤庚於是發表了三篇訓誡文,記錄下來稱為《盤庚》。
4. 總結
盤庚遷都雖引起民怨,卻展現堅決改革、矯正政道的決心,《盤庚》三篇成為君主訓民、正德之要文。
啟示
領導者需堅毅果決,即使面對輿論壓力也須行正道
政治改革往往伴隨阻力,唯有以德服人
訓誡與典章制度能鞏固政教、穩定民心
一、
1. 原文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籲眾慼出,矢言曰:「我王來,既爰宅于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若顛木之有由蘗,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
2. 注釋
1. 不適有居:不安於所居,不習慣新環境。
2. 率籲眾慼出:「率」即眾人,「籲」為呼籲、哀嘆,「慼」指憂苦,「出」即發聲。意指群眾普遍哀嘆苦情。
3. 矢言:發誓說、堅決言辭。
4. 無盡劉:「盡」為滅絕,「劉」為遺留,此句指希望王愛民如子,不致使民衰亡。
5. 胥匡以生:互相扶助,使得生存。
6. 卜稽:指卜問與詳察。
7. 其如台:意即「將來怎麼辦呢?」
8. 有服:即「受命」或「居位」。
9. 茲猶不常寧:此亦難長久安寧。
10. 若顛木之有由蘗:「顛木」指樹頂,「由蘗」為根芽,此比喻樹雖枯而根尚存,仍可再生。
11. 永我命:延續我之天命。
12. 厎綏四方:「厎」為終究,「綏」為安定;即最終能安定四方。
3. 白話文
盤庚遷都到殷地,百姓對新的居所感到不安與不適,大家互相哀嘆痛苦,激烈地發出議論說:「我們的國王既然已決定遷來這裡居住,是出於愛民的心意,不希望人民滅絕凋敝。然而如果不能使百姓互助自存,又該如何是好呢?古代先王雖虔敬遵循天命,尚且不能長久安寧,不斷變更都邑,迄今已有五處之多。如今我們若不繼承古訓,不明白天命變化的道理,又怎能追隨先王的光輝事業?若像樹枯尚有根芽那樣,天或可讓我們在此新都延續命脈,繼承與重振先王的大業,最終安定四方百姓。」
4. 總結
此段表達遷都初期百姓的困難與疑懼,同時也顯示出盤庚王意圖延續祖業、承天命、興國安民的決心與信念。
啟示
民心易動,治國需先安民
領袖應體恤民苦,同時堅守使命
延續傳統與創新進取需兼容並行
懷古以知今,才能順應天命興邦
二、
1. 原文
盤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眾,悉至于庭。
2. 注釋
1. 斆于民:教導人民,「斆」即教誨。
2. 由乃在位:「由」表示因為,「乃」是就、才;指因為在位統治,應遵循舊有制度。
3. 常舊服:「常」為遵循,「舊服」是指以往的制度與習俗。
4. 正法度:端正法律與制度。
5. 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無或」即不可有人,「伏」是暗中順從;「攸箴」指小人所進的諫言或讒言;整句意思為不可有人暗中聽信小人的偏言。
6. 王命眾,悉至于庭:王召集群眾,全都來到朝廷大庭中。
3. 白話文
盤庚教誨百姓,認為既然身居君位,就應當遵循過去的制度與服從舊有的規矩,端正法制。他說:「不可有人暗中聽信小人的諫言而動搖!」於是王下令,召集所有人,全都到朝堂之中。
4. 總結
盤庚重視教化與制度,強調君主應秉持傳統、端正法度,並警戒防範小人的讒言干政,以鞏固政局與民心。
啟示
為政需有制度依循,不能恣意妄為
君主應重視舊制與德行教化
小人讒言能亂國,須嚴加防備
凝聚民心須公開透明、正道行事
三、
1. 原文
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
2. 注釋
1. 格汝眾:「格」為來、至,呼喚群眾注意;即「你們聽著」。
2. 予告汝訓:我要告訴你們一些訓誨。
3. 汝猷黜乃心:「猷」為計謀、心意,「黜」為去除;勸人拋棄自私的想法。
4. 無傲從康:「傲」為驕慢,「康」為安逸;即不可驕奢自滿。
5. 古我先王……共政:從前我先王,都以舊臣共同治理國政為重。
6. 修不匿厥指:「修」為修德,「厥指」指過失;即自我修養,不能隱瞞過錯。
7. 王用丕欽:「丕」為大,「欽」為敬;指君王以最大敬意對待此道。
8. 罔有逸言,民用丕變:「逸言」為放縱之言;人民聽君王的話便大有轉變。
9. 汝聒聒:「聒聒」形容喧鬧多言。
10. 起信險膚:「起信」為生出信念,「險膚」即淺薄險惡之事;指輕信奸邪浮薄之事。
11. 予弗知乃所訟:我不明白你們在爭訟些什麼。
12. 非予自荒茲德:不是我自己荒廢德行。
13. 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惟」是因為,「含德」表面有德但實不敬王,「惕」為敬畏。
14. 予若觀火:我對這些情形看得就像看火一樣清楚。
15. 拙謀作乃逸:是我的謀略不好,才讓你們有機可乘。
3. 白話文
盤庚說:「你們大家注意,我要教導你們:你們應該去除私心,不可驕傲自滿、貪圖安逸。從前我們的先王,也只是信任舊有忠臣共同治理國政。國君將政令公布於民,行為正直,不掩飾過錯;國君以謹慎恭敬來治理,百姓也因此改過自新。如今你們喋喋不休,輕信險惡膚淺的說法,我根本不知道你們到底在吵什麼。這不是因為我荒廢了德行,而是你們口說有德,實際卻對我毫無敬畏。我看這一切,就像看火一樣明白,也許是我的計策拙劣,才讓你們趁機妄為。」
4. 總結
盤庚批評百姓偏離正道,不守法度,強調先王之道在於用人唯賢、公正無私,並自責統御不力。同時,他呼籲人民敬畏王命,摒棄傲慢與浮信,回歸德治與理性。
啟示
領導者需公開自省與反思,贏得民心
百姓若無敬畏,社會將難以安定
治國之道需繼承先王之德,任賢使能
民主治理需互信互責,不能偏聽偏信
四、
1. 原文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乃不畏戎毒于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
2. 注釋
1. 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綱」是網的總繩;比喻只要主幹抓得好,其他自然有序。
2. 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服田」指從事農作,「力穡」是勤於收穫;意思是耕耘努力,才能有好收成。
3. 克黜乃心:「克」是能夠,「黜」是去除;能夠除去私心。
4. 施實德于民:將實在的德行施加於人民。
5. 至于婚友:「婚」指親屬,「友」指朋友;即在親族朋友間亦行德。
6. 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丕」是大,「敢大言」指敢公開稱讚你有積德。
7. 不畏戎毒于遠邇:「戎」指邊疆敵人,「毒」是兇暴;即不畏遠近敵害。
8. 惰農自安:「惰農」是不勤勞的農人,「自安」是自以為安逸。
9. 不昏作勞:「昏作」是天黑時工作;意思是連晚上都不肯勞作。
10. 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服田畝」是耕作土地,「黍稷」是糧食作物;意指懶惰不耕,終將無收。
3. 白話文
就像捕網有總綱,一拉就能理出條理;農夫耕田只要努力耕作收穫,到秋天自然有成。如果你們能去除私心,把真正的德行實行於百姓,甚至對親戚朋友也都一視同仁,那我才敢大聲地說你們真有積累德行。可你們現在既不畏懼遠近的外患,也不勞作,自得其樂,不肯在早晚辛勤工作,也不耕作土地,最後必然是糧食無收。
4. 總結
盤庚以比喻闡明治國與農事之理,批評人民怠惰安逸、不務農作,提醒他們要去私行德、努力工作,才能獲得實在成果。
啟示
治國如理網,有主則順;民生如耕作,勤則有成
德行應普及百姓與親族,才是真積德
不勞而獲終將無果,安逸惰性只會導致匱乏
勤奮與去私是立身與立國之本
五、
1. 原文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姦宄,以自災于厥身。乃既先惡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時憸民,猶胥顧于箴言,其發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2. 注釋
1. 和吉言于百姓:將善言協調施行於百姓之間,使社會和順。
2. 自生毒:自己生出惡念、毒害。
3. 姦宄:奸邪與盜賊,引申為破壞秩序者。
4. 自災于厥身:把災禍引到自己身上。
5. 先惡于民:先對百姓作惡。
6. 奉其恫:「恫」為恐懼、痛苦;承受其痛苦。
7. 憸民:奸邪百姓。
8. 胥顧于箴言:彼此還會顧念忠言箴規。
9. 逸口:言語輕佻失度。
10. 制乃短長之命:掌握你們禍福長短的命運。
11. 胥動以浮言:一起被虛浮的言論煽動。
12. 沈于眾:沉沒於輿論之中。
13. 火之燎于原:火在原野中燒起,比喻災難蔓延。
14. 不可嚮邇:不能接近。
15. 撲滅:撲滅災火。
16. 弗靖:不安定、不太平。
17. 非予有咎:這不是我的錯。
3. 白話文
你們不把善言推行於百姓之中,反而自己滋生毒害,導致邪惡叛逆的事,使災禍臨到自己。你們先對百姓作惡,結果只會自取其苦,等到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即使是奸邪的人,有時也還能彼此顧念勸誡之言,言語若一旦隨意妄發,我身為王者,掌控著你們禍福的命運。你們為何不來向我直言,反而隨浮言煽動群眾?這樣只會像野火燎原,燒得無法接近,雖還可撲滅,但已非常危險。這一切都是你們自己造成的不安,與我無關。
4. 總結
盤庚嚴詞譴責民眾不聽善言、自招禍患,指出災難與動亂皆源於人民之惡與盲從,並強調為君者掌控命運,勸民早思悔改、明辨是非。
啟示
善言不施,惡果自生
民之不靖,責在自作
君民應互信直言,不可流於讒言
禍亂如火,須及早撲救
禍福繫於德行與決斷
六、
1. 原文
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作福作災,予亦不敢動用非德。
2. 注釋
1. 遲任有言:古人遲任有一句話。
2. 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人講求經驗與傳統,需尊重老成者;器具則應求其新用實效。
3. 胥及逸勤:共同經歷過辛勞與安逸。
4. 動用非罰:輕易動用刑罰。
5. 世選爾勞:歷代記錄你們的功勞。
6. 掩爾善:遮掩你們的善行。
7. 大享于先王:隆重祭祀先王。
8. 爾祖其從與享之:你們的祖先也得以參與祭祀。
9. 作福作災:行善得福,行惡招災。
10. 非德:不是基於道德(即非德政)。
3. 白話文
古人遲任說過:「人要重舊情,器物則要講求新。」我們的先王,還有你們的祖先與父輩,都經歷過勤勞與安逸。我怎敢隨意動用刑罰?歷代都記錄著你們的功勞,我不會掩蓋你們的善行。今天我隆重地祭祀先王,你們的祖先也可以一同受祭。我對於賞福或降禍,也絕不會不依據德行作為標準。
4. 總結
盤庚以古訓自警,強調賞罰皆應依德行而行,並尊重歷代功勞與傳統,不濫用刑罰;亦藉祭祀祖先表達對先德的敬重與傳承之意。
啟示
人事重傳統,器物求實用
君主應慎罰崇德,賞罰有據
功勞應被承認,善行不可掩
祭祀乃尊祖敬德的重要儀式
七、
1. 原文
予告汝于難,若射之有志。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聽予一人之作猷。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凡爾眾,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後日,各恭爾事,齊乃位,度乃口。罰及爾身,弗可悔。
2. 注釋
1. 告汝于難:在艱難之時告誡你們。
2. 若射之有志:如射箭時有明確的目標,比喻明確目的和警告。
3. 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不可輕慢年長有德之人,也不可欺壓孤兒與幼小者。
4. 各長于厥居:各自在自己的職位上成長、負責。
5. 勉出乃力: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6. 作猷:制定治理的計畫與法則。
7. 無有遠邇:不論遠近,皆一視同仁。
8. 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有罪者當受懲罰,行善者應受表彰。
9. 邦之臧:國家安好。
10. 臧:善、好。
11. 有佚罰:即便國家不好,也由我一人承擔刑罰。
12. 齊乃位,度乃口:端正自己的本分,謹慎言語。
13. 弗可悔:懲罰一旦實施,就無法後悔。
3. 白話文
我在這困難時刻向你們告誡,如同射箭時要瞄準目標。你們不可侮辱德高的老人,不可欺壓孤弱幼小。各自在自己的職位上承擔責任,盡力而為,聽從我一人所制定的治國方略。不論遠近,都要依罪行給予懲罰,依德行給予獎賞。國家治理得好,是你們眾人的功勞;若國家治理不好,責任全在我一人身上。你們大家要記住:從今以後,各自恭敬從事,守好自己的職位,謹慎言語。若因此受到懲罰,那就悔之無及了。
4. 總結
盤庚在遷殷的爭議中強調公平治理、賞罰分明,並要求百姓各守本分、尊老愛幼,自己也願承擔國政成敗之責。
啟示
君主應明志定策,秉公賞罰
民眾應尊老憐幼,盡職守分
君責在上,不推卸國政成敗
言行需慎,否則後悔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