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筆記】大眾更容易對主觀想法產生共鳴,而對客觀分析反應冷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人類如何理解世界」「情感與理性之間的差異」的核心心理結構。 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因:

人類是情感動物,不是理性機器

主觀想法往往蘊含情緒、故事、個人經歷,這些是人類最擅長「感受」的訊息格式。例如:

  • 「我因為存錢錯過了陪爸媽旅遊的時機」
  • 「根據統計,65%的遺產在繼承後五年內會被花掉」
    更容易讓人心頭一震。

因為前者觸動了情緒,而後者只是資訊。


鏡像神經元效應

當人們聽到別人的真實感受、掙扎與希望,會不自覺地在腦中「模擬」那個人的情緒狀態。這是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造成的現象。

  • 看一個人哭,我們會鼻酸
  • 聽一個人說掙扎過程,我們會想起自己的類似經驗

而客觀分析沒有這種「模擬點」,缺乏情緒投射空間,容易被大腦判定為「無關」。


故事比邏輯更容易被記住

心理學家指出:「人腦天生不記得數據,卻很容易記住故事」。所以:

  • 一個真實案例 > 十個統計數字
  • 一段內心獨白 > 一頁邏輯論證

主觀表達能轉化為敘事與畫面感,更容易被理解與記憶。


大眾普遍缺乏分析能力,卻不缺情緒共鳴能力

理解客觀分析需要:

  • 批判性思維
  • 概念抽象力
  • 背景知識連結

理解主觀情緒只需要:

「你曾經有過類似感受」,或者「你能想像那種痛苦」。

因此,主觀情緒更具普及性,而客觀分析門檻較高。


社群時代的偏好:感性≻理性

在 IG、抖音、YouTube、臉書這些平台上,大量的按讚、留言、轉發都是建立在感性反應,而非理性反思。

  • 「這故事我懂」會吸引你留言
  • 「這個統計很嚴謹」則多半讓人滑掉

演算法也偏好情緒性內容,這讓大眾更習慣去共鳴,而不是去思考。


實際存在的例子

比爾.蓋茲與疫苗陰謀論

客觀分析: 比爾.蓋茲透過蓋茲基金會,長年投入疫苗與公共衛生研究,數據、學術報告、成本效益一清二楚。

大眾反應: 2020年疫情期間,反而有大量陰謀論盛傳他要用疫苗植入晶片控制人類。

為何會這樣?

因為比起閱讀冗長的科學報告,很多人更容易被「一個強權人物想控制全人類」這樣戲劇性、具有情緒張力的敘事吸引並相信。


奧斯卡得獎電影 vs 經濟學報告

客觀分析: 一份關於「工業化如何壓迫底層勞工」的研究報告,可能只有經濟學界閱讀。

主觀共鳴: 但一部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講一位老婦人因經濟問題過著車上流浪生活,卻能一夕感動千萬人。

為何會這樣?

因為電影中的畫面、人物、情緒,讓觀眾「感受到」底層生活,而不只是「知道」它存在。


對戰爭的認知:數據 vs 見證

客觀分析: 聯合國發布報告指出某場戰爭造成數萬人流離失所。

主觀共鳴: 但一張母親抱著斷腿孩子奔跑的照片,或一段難民哭訴自己失去家人的訪談,卻在社群上瘋傳,動員了更多人捐款或發聲。

為何會這樣?

因為照片與哭聲讓人「進入」情境,而不只是看到冷冰冰的統計。


投資決策:K線圖 vs 股神故事

客觀分析: 許多財報、技術線型分析都理性明確。

主觀共鳴: 但散戶更愛聽「巴菲特當年買進可口可樂大賺多少」、「誰壓身家重押台積電翻倍」這種故事。

為何會這樣?

因為故事帶來啟發、共鳴與幻想空間,而圖表需要學習門檻且情感無著力點。


抖音 / IG Reels

主觀創作內容(爆紅):

一位年輕人拍攝自己辭職後去環島、邊騎車邊哭的影片,配上煽情音樂:「我不想再過那種每天8點鐘起床的生活了。」 👉數百萬觀看、留言回覆:「我懂你,我也是!」

客觀分析內容(冷門):

另一位創作者分享「如何用財報選股」、「通膨對資產配置的影響」,條列清晰但互動冷清。 👉觀看低,留言多為「太難懂了」、「可以說人話嗎?」


YouTube

故事型(主觀)影片爆紅例子:

一位媽媽拍攝自己深夜幫小孩補習、崩潰大哭的過程,標題「我真的撐不下去了」。 👉觀看數瞬間破百萬、媽媽族群暴動、留言區大量共鳴回應。

觀念型(客觀)影片冷清例子:

教育頻道影片標題「有效教養的五個步驟」,乾淨明確,卻互動低、少人分享。 👉觀眾覺得「有用但無感」、「沒點燃情緒」。


臉書社團貼文

主觀貼文爆紅:

「我昨天在公園看到一位老先生,拿著老婆的照片在長椅上坐了三小時,他說:『她走了,但我還是想陪她散步。』」 👉情緒濃烈、轉發無數,留言大爆。

客觀貼文冷清:

「老年孤獨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內政部統計,65歲以上獨居老人佔比已超過xx%…」 👉被忽略或滑過。


相關的概念

一、敘事效應(Narrative Bias /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Theory)

人類天生對「故事」有偏好,故事比邏輯更容易讓人進入狀況、引發共情。一段主觀的個人經驗若以敘事方式呈現,觀眾會自動代入其中,產生情感共鳴與記憶痕跡。

二、情感喚起理論(Affect Heuristic)

人在做判斷時,不是只依賴理性分析,而是根據「當下的感覺」來做決策。主觀表達容易引發情緒,而情緒成為人們接受資訊的主要通道。

三、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人們會偏好與自己相似或有相同價值觀的表達者。主觀想法常展現出立場、個性與態度,因此更容易讓觀眾覺得「這是我的人」,形成認同。

四、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客觀分析涉及複雜邏輯與資訊處理,容易造成「認知負荷」過重。相比之下,主觀敘述簡單、直觀,觀眾較容易吸收,不會產生「累」的感覺。

五、沉浸理論(Flow Theory)

主觀內容如果以情緒化、具節奏感的語言表達,容易讓人進入沉浸狀態(flow)。相反,抽象分析很容易讓人「出戲」。

六、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們偏好能迅速回想起的資訊。主觀表達往往搭配強烈情感或具體例子,比抽象數據更容易留存在記憶中。

七、溝通等級錯配(Communication Style Mismatch)

學術或理性型分析常用高語境、高密度的語言,而大眾偏好日常、具象、低門檻的語言。主觀敘述往往更貼近「日常語言」,減少理解阻礙。

八、鏡像神經元理論(Mirror Neurons)

大腦中存在會在觀察他人行為時被激活的「鏡像神經元」,這使得我們在看到別人流露情緒(例如悲傷、興奮)時,能產生「模擬性共感」。主觀敘事往往直接呈現情緒與內在感受,更容易觸發這種神經層次的共鳴。

九、親密距離感(Parasocial Interaction)

觀眾在接觸主觀創作時,尤其是 vlog、語錄、內心獨白等形式時,會產生一種「我好像認識你」的錯覺。這種單方面的「類人際關係」能強化觀眾對內容的情感連結與黏著度。

十、參與感與投射機制(Projection Mechanism)

主觀想法讓觀眾有機會「對號入座」、「投射自己」,進一步激發個人情感記憶與心理參與。而客觀分析講的是他者、數據、邏輯,讓人產生疏離感。

十一、預設共同背景(Shared Assumptions)

主觀敘事常隱含與觀眾相同的價值觀與處境(例如:年輕焦慮、生活壓力、親子關係),這種語言上的「心理捷徑」讓人更快進入情境。客觀分析反而需要「建立背景」,觀眾得先理解邏輯、脈絡與立場。

十二、平台演算法偏好情緒內容

像 IG、TikTok、YouTube Shorts、Facebook 都優先推送情緒強烈、共感率高、回應互動多的內容。這強化了「主觀共鳴型內容」的擴散速度,使觀眾接觸更多這類內容,也逐漸偏好它。

十三、知識焦慮與自我保護機制

客觀分析容易觸發觀眾的「知識焦慮」或「認知 dissonance」(與舊觀念衝突),因此人會下意識抗拒。而主觀敘事則讓人感覺被理解,反而是一種心理舒適的進入點。

總結

如果你想讓人接受理性分析,請包裹在一個真實情緒中

這種方式並不是欺騙或煽情,而是「幫助理性穿透情感的屏障」,讓人們在接納之前,才有可能在接受。

真相是:「人類不是理性動物,而是有感情的動物會偶爾理性思考。」

理性讓人信服,情感才讓人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說一個「讓人想活下去的故事」,而不只是報告「為什麼要活著的統計」。

人在社群平台上並非為了學習「數據與邏輯」,而是尋求投射、理解、情感連結

  • 主觀創作(故事、情緒、真實感)→ 吸睛、引共鳴、被分享
  • 客觀創作(理性、邏輯、數據)→ 有價值但難引起大範圍共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7會員
409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所以文章格式不會迎合大眾,主要是自己要複習用的。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08
「高敏感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伊蓮・艾倫(Elaine Aro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具有高程度感知能力、情緒反應強烈、內在處理深度高、對環境刺激敏感的人。這並非一種病症,而是一種氣質特質,約佔總人口的15%~20%。 一、高敏感人的
Thumbnail
2025/05/08
「高敏感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伊蓮・艾倫(Elaine Aro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具有高程度感知能力、情緒反應強烈、內在處理深度高、對環境刺激敏感的人。這並非一種病症,而是一種氣質特質,約佔總人口的15%~20%。 一、高敏感人的
Thumbnail
2025/05/08
人類的情緒雖然多樣且複雜,但可以根據心理學家與情緒研究者的分類整理出一份較完整的情緒類型清單。 以下列出基本情緒與延伸情緒(複合情緒),有助於你更細緻地理解與釋放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 一、基本情緒(根源型) 根據心理學家保羅·艾
Thumbnail
2025/05/08
人類的情緒雖然多樣且複雜,但可以根據心理學家與情緒研究者的分類整理出一份較完整的情緒類型清單。 以下列出基本情緒與延伸情緒(複合情緒),有助於你更細緻地理解與釋放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 一、基本情緒(根源型) 根據心理學家保羅·艾
Thumbnail
2025/05/07
「人才隱蔽猜想」主張,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真正有天賦與才能的人可能數量遠超我們已知的偉人,但因為種種條件限制,他們從未被發現,也未能發揮影響力。 核心概念 人類歷史與現代社會中,實際存在大量具備非凡能力、創造力或潛力的人才,卻因社會結構、時代偏見、資源分配不均、文化價值限制、教育體制與歷史
Thumbnail
2025/05/07
「人才隱蔽猜想」主張,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真正有天賦與才能的人可能數量遠超我們已知的偉人,但因為種種條件限制,他們從未被發現,也未能發揮影響力。 核心概念 人類歷史與現代社會中,實際存在大量具備非凡能力、創造力或潛力的人才,卻因社會結構、時代偏見、資源分配不均、文化價值限制、教育體制與歷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理性從事實層面出發和思考,不代表沒有情感
Thumbnail
理性從事實層面出發和思考,不代表沒有情感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