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知識可以是任何一門領域的專長或技能,我們平常工作主要是為了公司販賣我們的專業、時間、勞力和心力以獲取報酬。但是如果你想要將自己的專業發揮更大的價值,或者獲取更高的報酬,或者從事不同的興趣提升知識的廣度,你可以透過許多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將知識分享出來甚至是創造變現的機會,達到知識複利的效果。
《知識複利》提供了許多思考觀點和實踐方式,讓渴望知識變現但不得其門而入的新手有一個指引,例如:
(1) 斜槓青年發展方向的IPOD法則。IPOD法則即從興趣熱情(Interest and Passion)出發,透過刻意練習培養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Skills),再由知識萃取提出解決方案(Outcome Based Solution),最後再將服務變現產生價值(Decent Value)。
(2) 品牌經營與內容創作四階段POEM理論。POEM理論是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策略,四個階段分別為預備期(Preparation)、營運期(Operation)、影響擴張期(Expansation)和價值轉換期(Monetization)。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作業必須處理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重點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地位,並且瞭解市場和受眾在什麼地方,循序漸進先把基本面做好。太過急功近利,貪多或急於變現反而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3) 利用寵物專案(Pet Project)來滿足娛樂與成長的學習計畫。寵物專案就是設定一個小型專案或目標(Purpose,專案目的)讓自己實際參與(Excute,專案執行)並做出小型成果,最後進行檢討和回饋(Text,專案紀錄)。例如如果你對於開發遊戲有興趣但沒有實務經驗,可以找看看網路教學或者購買課程,並且擬訂一個目標讓自己完成。從中你可以瞭解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開發遊戲,並且獲得相關的經驗好讓自己學習成長,未來也許可以繼續鑽研這一塊領域(不過聽說獨立開發者能成功的機率不高)。
(4) iOPF學習思考工具四步驟。iOPF四步驟: 微輸入(Input)、歸納輸出(Output)、應用輸出(Pratice)、檢討優化(Feedback)。在遇到問題時,先蒐集資訊並歸納自己的想法。之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實際嘗試解決問題,最後做檢討與優化,之後有需要再進行下一次循環。
(5) UAV的用戶思維角度產品設計。U即理解受眾(Understand your audience),知道受眾是誰,對什麼事情有興趣。A即分析痛點(Analyze pain-points),知道受眾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希望怎麼去解決。V即價值塑造(Value proposition),創造能夠滿足受眾的內容,以及我們的優勢之處。
(6) 知識寫作的ROA和OEC策略(書中有時OEC寫錯寫成ORC。)。ROA理論即理解讀者(Reader)為何,想傳達什麼目的(Objective),以及想要讓讀者做出什麼行動(Action)。OEC理論即文章的結構,根據主張(Opinion)、論證(Evidence)、結論(Conclusion)方式下去撰寫。
(7) 打造自媒體成為自明星、粉絲經營的IPAD法則。IPAD即不同的受眾,從一開始的漫遊者(Idler),進一步成為參與者(Participant),接著認同你成為擁護者(Adherent),最後進化成願意主動協助你的門徒(Disciple)。想要增加觸及率,可以在各大社群網路或媒體平台發佈自己的作品,增加曝光度。想要增加觀眾的參與程度,就要努力經營自己的頻道,和粉絲互動等等。
(8) 知識變現的BAR枝椏和CTA變現行動。BAR變現枝椏即思考客戶的利益(Benefit)及想達到的成果,以及受眾(Audience)是哪些人以及他們有什麼需求,最後是客戶會購買產品的理由(Reasons)為何? CTA變現行動是提供產品的類似為何,C型服務代表教練(Couch)或顧問(Consultant),T型教學代表教學指導(Teaching)或工具(Tool),A型內容表示文章、影像或聲音(Article, Animation and Audio)的知識產品。
(9) 解決問題的IMPACT模型。IMPACT模型分別為識別問題(Identify Question)、掌握資訊(Master Info)、提供意義(Provide Meaning)、擬定行動(Plan Actions)、交流見解(Communicate Views)和追蹤成果(Track results)。其中識別問題、問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很多模型或法則似乎是作者群自創的,細節就不一一贅述了,有興趣可以翻閱本書。
以下舉出一些比較有感的部分:
(1) 你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教人,儘管你不是專業人士,你仍然可以透過刻意練習和輸出分享來做出貢獻,因為總是存在比你還萌新的新手,而這就造成了商機的存在。
(2) 知識複利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出成果的,除了少數的爆紅案例,大部分的成果是靠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夠創造出價值。很多人在未做出成果之前就選擇放棄了,如果是做了才發現不適合自己,或者真的看不到希望曙光確實可以做停損點,但有時只差臨門一腳就能夠突破瓶頸,如果半途而廢的話甚是可惜。
(3) 用類似卡片盒筆記法或主題筆記法來記錄筆記,避免相同知識的重複撰寫。傳統讀書筆記可能一則筆記只記錄一本書籍的書摘和心得,所以時常在許多書籍出現相同或類似的資訊會重複撰寫,除了造成時間的浪費,還造成搜尋上的不便,而且記過的東西若非需要也很少拿來複習。利用卡片盒筆記法或主題筆記法等方式,可以減少低效益的學習陷阱,讓不同書籍提到的相同主題能夠進行比較式的學習。當然利用合適的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省時和方便搜尋資訊,一般數位筆記比紙本筆記還要實用。某些數位筆記也支援雲端存取、雙向連結、建立關聯式資料庫、AI搜尋和筆記分享的功能,方便使用者整理、搜尋和分享筆記。
(4) 知識品質複利的重點在於能夠提升知識間連結的品質,進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果單純被動接收知識,或者只靠記憶知識而非理解並活用,不算是在累積知識複利。當然大量閱讀還是有其用處存在,我們可以用量變來達到質變。為了避免低效率的學習陷阱,除了可以利用前述的筆記方式,也可以多實踐你所學到的知識,或者透過主動輸出、教學別人來加深印象、瞭解自己的不足。有些知識可能有使用的範圍限制和不同的適用性,同樣的方法並不一定適用在所有的情況和所有人身上。
(5) 想要與眾不同做出區別,就必須思考市場上其他競爭者相關狀態,並且設定適合自己的獨特風格。像是本書提出許多獨特的模型和法則,就是為了做出獨特性。在網路搜尋上這些關鍵字會讓你佔據有利的位置,進而讓自己的曝光度大增。另外本書建議可以使用個人網站與獨立網域,讓自己也佔據有利的位置。因為如果在其他常見的社群平台分享知識,可能會因為其他競爭者曝光度比較高,導致自己在演算法上處於不利的位置。
(6) 本書呼籲我們應當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而不是靠搏眼球賺流量的網紅,這必須靠自己不斷地學習和深耕才能夠達到的境界。不要因為沒流量就輕易放棄耕耘,而是要將眼光放遠,只要持續累積、努力經營、用心創造好內容,遲早有一天會被看見。
(7) 杜拉克的「知識複利」,就是知識的剩餘價值再利用。擁有專業知識,想要將價值最大化,那就是同時產出不同的產品出來。常見的做法像是將某主題的知識同時轉化成文章、影音、Podcast、書籍、課程等等產品。但要累積夠多的流量才能夠將知識複利發揮最大的價值,如果一開始就貪多可能浪費時間效果又不好,很容易灰心喪志。在《閱讀變現》這本書也提到可以將讀書心得同時轉換成文章、影片、Podcast、書評等等,也是將閱讀的價值最大化的做法。
(8) 別人無法告訴你人生解答,你適合做什麼、適合怎麼做只有靠自己思考和試錯才能夠找到答案。我們可以多方參考其他人的意見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但不必過於盲從,也不要去滿足其他人的期待,做自己就好。自己的路自己走,別人沒辦法幫你決定你的未來,只有你自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