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電視廣告,文案總說25歲是身體機能分水嶺,過了25歲,不管是新陳代謝還是體力保持都會開始走下坡。
那時的我正好處於25歲左右的年紀,但比起身體機能衰退,生活中有更多值得享受、追尋跟焦慮的事情。沒有心思顧慮是否要注意身體的變化。
直到最近看文章跟影片,發現身體機能分水嶺不知不覺變成35歲。奇怪,怎麼10年前說是25歲,10年後延長成35歲,會不會再過10年,這個分水嶺觀點又轉化為45歲。
好啊,我一直焦慮自己即將變老就飽了。廠商的研究報告真的是不要全信。
現在就連換工作的年齡焦慮也隨時代更迭。
以前都說職涯方向要在30歲前確立,30歲後就不要輕易更動了,不然會很難找工作。
最近因為搬家的關係,興起回老家找工作的念頭,抱持舊觀念的我,打開104焦慮的搜尋工作。除了薪水普遍偏低,大部分工作下面都會寫歡迎二度就業人士,這應該表示大部分工作是接受30歲以上的求職吧?
不過那令人憂鬱的起薪還是讓我關掉APP,轉而上網爬文,想尋找一些能增加我求職信心的文章。
滑著滑著,看到一些Threads文章,有一篇貼文寫到30歲後的求職焦慮,底下一堆人紛紛留言表贊同。霎時間,我猶豫起是否回老家工作不是個好的選項。
再滑著滑著,又有一篇貼文寫到40歲才是真的求職門坎,一堆公司只要40歲前的。打開底下留言,也是一堆人在共鳴差不多的處境,然後演算法又推播一兩篇類似文章給我,同樣是40歲的求職焦慮。
真是奇怪,難道求職門坎的歲數已經延後到40歲了嗎?我以為還停留在30歲的年紀。
究竟是我生在流行焦慮的年代,恰好遇到健康或工作真正該焦慮的年紀;還是社會變遷太快,這些歲數標準剛好隨我的年紀一起逐年提高。
腦袋瓜怎麼想都得不出答案。
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性,好好關照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軌,焦慮再大再小都是對未發生事情的擔憂,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不是現煮時的笨蛋可以掌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