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第13次實驗失敗,我們小看了基因自私的力量,無法有效限制人類的基礎物質慾望,無法讓生命維持一個趨近永久的平衡。但這次實驗還是有收穫,我們成功將意識固定在生物上,這次的成果比過去更穩定,讓下一次實驗能有效的執行。現在地球的實驗已經到了尾聲,其餘的項目等到下個週期重啟實驗後再進行。
這是我在咖啡廳寫作時接收到的訊息,當時我還在整理書籍的概念,沒有完全了解這個內容代表些什麼,只知道對於精神體來說,地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了,但實驗的結束代表什麼?是指人類要滅亡了嗎?還是這個地球、這個星球要迎來末日了?我們的命運究竟會如何?我們是它們第十三次實驗的產物,那精神體不就像神在玩弄棋子一般,操作著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嗎?這些問題慢慢在我心中發酵。

宇宙白老鼠
在《人類手冊》1-3. 意識次元中,我們提到人類意識是由意識次元中的精神體所賦予的,而在意識次元中一切皆是一體、不具有主觀性,所以嚴格上來說我們的意識與精神體是同一個存在,而精神體在物質次元裡,除了鼓勵我們精練情緒外,不會干涉任何行為,這就像是我們保育野生動物維持自然的運作一樣,像是一種共生的行為,所以人類有絕對的主控性決定自己的命運。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性動物會以分工的模式維持族群的生存,對他們來說整個族群就是一個巨大的個體/我體,必須要互相扶持、互相照顧,所以相較其他類型的動物,社會性動物會有更多的互動,而這也是精神體選擇人類作為載體的原因。社會性動物會以群體為單位生活,成年個體會合作照顧幼年個體,個體之間會進行勞動分工、共同維持日常所需的資源,但這樣的結構隨著人類的進步開始有了變化,讓精神體認為人類型態無法有效的永久生存。
失控的消費主義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發明了「錢」這個工具,能將一切事物數字化,不管是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時間,只要雙方認為價值相等就可以進行交易,交易行為也改變了人類原本的社會性策略。人開始有了財產,原本以族群為單位的社會分工模式,轉變為以家庭、個人為單位,分工目的也從族群的生存變成個人財產的累積,這樣的社會模式加速了文明的發展,使人類脫離基本需求的枷鎖,變成著重於追求生命體驗與感官滿足等精神需求,而這也是正式宣布人類社會開始走向資本主義。
萬物皆可為資本,人類社會開始將一切概念數字化,只要是可以估價就能交易,這讓市場開始蓬勃,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商品」被創造出來,這些「商品」包含了知識、關係、時間、空間等非實質存在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原本要藉由交流、互動等社會性行為才能取得,但現在通通都能交易,這讓族群單位從家庭再次縮小到個人,社會連結的必要性也不復存在,不需要互動就可以取得需要的一切,這樣的現象看似完美,卻也潛藏了許多問題。

1. 社會關係異化
消費主義的興起讓原本的社會關係異化成了數字,人類開始與原本的群體切割開來,變成只專注於自己事務的社會齒輪,而不同崗位的從業人員成為了執行消費過程的工具。也因為如此,越是發達、方便的都市,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就會越少,因為不需要互動就可以正常生活,自然也就減少鄰里間互動的可能,也讓人對族群與地區的歸屬感變得薄弱。
「路上有垃圾是清潔工的工作不甘我的事」「政府應該管好這些公共場域」「氣候變化都是那些財團害的」這些原本是所有人都應該共同關心、參與的議題,因為社會關係的異化變成了某部分人的工作與責任,這樣切分成個別責任的狀況,讓人類無法清楚看清群體所面臨的困境,即便清楚也會優先選擇擁護個人利益,這讓人與人之間充斥著不信任,加速社會關係的破壞。
2. 社交孤立化
人際互動在人類社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人類透過社交、遊戲、分工等互動方式,學習社會規範的基礎認知-道德感,缺乏這些互動就會難以找到社交疆界,進而影響社會發展。而手機網路等科技的出現,看似讓互動變得無遠弗屆,但實質上卻創造了一座座的社交孤島。
人際互動不是只有交換資訊,包含行為、表情、語氣等都是互動的一部分,無法學習這些非語言表達會讓人對情緒的辨識與表達能力下降,變得無法整理自己的情緒,或甚至被困在虛幻的情緒之中。不過學習是有時間成本的,在還沒學會互動之前,我們難免會遇到溝通上的衝突產生人際摩擦,但手機等科技產品卻有著拒絕溝通的能力,只要關上手機就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價值觀拒於門外,這樣的行為不但無法透過挫折學習社交技巧,反而讓自己陷入同溫層之中,無法理解外在的聲音,漸漸被困在自己的社交孤島之中。
3.消費性思維
早期人類是在演化壓力下,提高了他們創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這讓人類善於用多角度的思維解決問題,而現代社會的演進卻也扼殺了這樣的思維能力。消費性社會的出現,讓人類在做決策時偏向以消費解決問題,這讓我們不再維持思考、判斷的習慣,反而期待用消費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很多問題是無法用消費解決的。
消費行為是「轉嫁責任」的過程,用金錢換取目前問題的解方,例如肚子餓時用錢換食物、無聊時用錢換娛樂等,這樣直覺的行為習慣剝奪了自我解決問題的可能,也讓人類思維變得單一化、變得更容易被控制。但是當人類開始期待消費可以滿足所有慾望、解決問題時,一旦無法透過消費得到結果,就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形,因為人類已經被馴化為「用錢生活」的動物了。
4. 我執的膨脹
而就意識上來說,人類社會的改變也不是好消息。意識的存在就是希望創造頻率,沒有創造的機會就會讓意識失去動力,變得無法精練情緒,也影響了生活中的熱情。而這樣互動性的下降還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執。
我執,是佛教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對自我慾望的執著。我執這個概念存在於所有基因生物中,基因的存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繁衍,所以不同的基因載體都只是基因為了繁衍而發展的策略,我執的出現就來自於基因對生存的執著,這樣的執著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正常的。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已經足以滿足生存,開始將慾望轉向於意識層次,這時我們執著的就是情感上的滿足,而這種追求在社會關係異化後變得更加失控。
執念的目的是滿足我體,當人類與社會切割之後,所謂的我體就從整個族群變成個人,這與社會性動物的生存策略相違背。原本社會性動物運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生活,透過這些社會性互動我們可以獲得滿足感,但當我體限縮到個人身上時,我們減少了與社會的連結性,使自己陷入無法滿足的迴圈中,即便想要透過消費也無法滿足,而這個永遠無法滿足的我體就會加重執念、加重慾望,讓自己的感官麻痺,更加深了與他人互動的鴻溝,變成一個全世界都辜負你的巨嬰,在焦躁與不滿足中度過一生。
新世界的挑戰
當然,這不是「文明發展是有毒的」「消費主義是萬物之惡」「我們要回到原始」等等反社會、反進步的言論,進步絕對是對人類整體良善的狀態,只不過我們需要思考:「人類能不能跟上進步?」
人類社會目前正面臨的是我們歷史上前所未見的重大策略轉變,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已經與過去的人們截然不同了。過去人類一天的時間可能都在利用團體分工的勞動模式來維持基本需求,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我們日常必要發生的社交與運動急速下降,這讓我們的身體與心靈無法適應、開始生病,間接引發個人與社會的裂痕,而這也是精神體認為,人類無法維持生存的主要原因。
面對這樣的新挑戰,我們當然不是只能坐以待斃,讓自己被消費主義給侷限,而是面對改變尋找策略,讓人類與科技、社會的進步取得平衡。我們已經進入到需要「刻意練習」的時代,練習那些因為進步而被拋下的習慣,重新調整身心的平衡模式。
1. 持續精練情緒
就意識層面,只要我們維持精練情緒的步驟,就可以達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樣的滿足讓我們脫離消費主義的陷阱,不再需要向外部所求。精練情緒協助我們維持生命的熱情,並將社會的進步化為助力,維持精神良好的人生。
2. 保持身體健康
就物質層面,身體健康是現代社會常被忽視的,我們與過去人類生活上最大的區別就是每日的勞動量,現代人已經不需要花費大量勞動力去取得食物,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重複的工作型態,這樣的分工狀態導致無勞動量與高重複勞動量的畸形日常,這兩種狀態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身體秉持著用進廢退的精神,只要是你不常使用的身體機能,身體就會將他慢慢節能或是消除他。正因如此,若我們維持無勞動或高重複勞動的生活,沒有運用的肌肉就會萎縮,而過度使用的區域就會勞損,長久下來就會形成無法自理的身體狀態。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普遍延長,但日常身體勞動卻在急速下降,維持身體運動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身為動物唯有持續不斷地「動」才能保持健康。
3. 放下執念
就社會層面,執念的膨脹就是我體疆界的縮小,要放下執念我們要做的就是擴大我體的疆界。有些人會熱於助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慾望,而是他們認為關心別人跟關心自己一樣都很重要,這些我體範圍的擴張,甚至能跨越物種,關心生物、自然、環境等等,神奇的地方在於,當你開始建立連結時,你所執著的那些我執就變得不再重要,這就是回歸原本社會性互動的生活模式,建立連結、獲得滿足。
以上就是人類社會目前遇到的挑戰與解方,現在的社會變革是人類過去沒有遇過的大型轉變,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具有大量的知識與工具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讓我們更有效的適應社會的改變,期待大家一同成為新世界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