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喜歡尋求刺激感,要感受到威脅才肯行動、努力,而平常總是懶散、不上進
1. 壓力驅動型的人格(Threat-Driven Personality)
有些人習慣在「壓力」或「危機感」下動起來,只有當事情真的「有可能爆炸」時,大腦才釋放足夠的動力激素(如腎上腺素、多巴胺)來推動他們行動。
他們不是不想進步,而是「內在沒有被點燃」——平時無感,危機來了才突然清醒。
2. 神經系統尋求高刺激(High Stimulation Threshold)
某些人天生需要比較強烈的刺激才會產生感覺(例如過動、衝動型人格),平靜的日常對他們來說過於無聊、不足以喚起動機。所以他們會拖延、冒險、熬夜衝刺、製造「最後一刻壓力感」來逼自己進入「活著的狀態」。
3. 自我價值綁定在表現上,怕失敗所以拖延(Self-Worth Theory)
有些人表面看起來懶,其實內心深處很怕失敗。
與其盡全力卻沒成功,不如拖到最後才開始,這樣一旦失敗,也可以說:「我只是沒努力而已」。
這是一種「拖延型完美主義」的心理防衛機制。
4. 缺乏意義與目標感(Lack of Meaning)
當一個人對未來沒有真正想做的事,或不知道為何要努力,他自然不會有穩定的動機。
這不是懶,而是一種「存在性空虛」:日子只是過,不知道為誰、為什麼而活,直到壓力強到無法忽視。
5. 生存本能大於成長意願
人類天生優先保護自己的安全與能量。當一切還沒「逼到牆角」,身體會自動選擇節能待機。
所以很多人不是沒夢想,只是本能還停留在「撐過今天」的層次,尚未進化到「活出可能性」的層次。
🔄 怎麼辦?
- 覺察「什麼會讓你真的醒過來」:是壓力?競爭?內在熱情?情緒連結?找到觸發源頭。
- 學會溫和地自我點燃,不靠威脅與逼迫:例如設定短期成就感、小挑戰。
- 建立有意義的目標,而非只靠外在壓力:當「熱情」取代「恐懼」作為驅動力,才會穩定長久。
- 調整神經系統:運動、冥想、規律作息,有助於提升基礎動能與焦點力。
其實這種「靠壓力才行動」的模式,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因應環境發展出的求生策略,不必急著否定它。
但你若想真正成長,最終還是得學會:不靠危機,也能啟動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