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創業時,在一次程式課的成果發表會上,發生了一件我到現在都忘不了的事。
那天,我們請每位孩子輪流分享課程中的心得。一位四年級的小女孩展示完作品後,老師問她:「這堂課裡,妳最有成就感的是什麼?」
她想了想,小聲說:「可以不要說成就感嗎?可以說『興趣』嗎?」
老師點頭說:「好啊,那妳最有興趣的是什麼?」
她笑了一下說:「debug!」

那一刻,我起了雞皮疙瘩。她不是在講一個名詞,而是一種態度。
我忽然明白,我們教孩子寫程式,不只是為了讓他們「會」,而是希望他們「願意」面對錯誤。
對我們大人來說,debug 是煩惱、是加班、是頭痛;但對她來說,是興趣、是挑戰,是一種「我可以解決問題」的信心時刻。
從那天起,我開始相信:如果一個孩子願意 debug,他的人生,會很不一樣。
我後來常想,那女孩為什麼喜歡 debug?我發現,她喜歡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掌控錯誤的感覺。
在她的世界裡,bug 不是失敗,而是一種邀請:邀請她多想一點,多試一點,直到成功。
你知道嗎?我們的孩子常被教導要考100分、照規則、不能錯。
但在程式世界裡,「錯」是日常,bug 是常態。所以 debug 變成一種特別的學習經驗。
它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別慌,慢慢試,就有解。
我常聽家長說:「我家小孩真的沒耐心。」但在課堂上,我卻經常看到他們最專注、最冷靜的一面。
我記得有個男孩,總是遇到問題就立刻舉手:「老師,程式不會動了!」
但我不急著幫他解決,而是先問:「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再給一點點提示:「可以從這個方向試試看。」
幾次之後,他明白:老師不會直接給答案。他開始練習自己想、自己試。
有時我看見他皺著眉頭,神情痛苦,我問:「還好嗎?」他回:「老師,我在想啦!」後來,他握拳,小小聲喊了一句「耶!」那一刻,我知道他真的學會了。
不是因為寫出更多的程式,而是因為他學會了冷靜地面對問題。
Debug,看起來只是改正錯誤,其實教會孩子三件重要的事:
- 錯誤不是懲罰,是資訊。
- 嘗試是通往成功的必經路。
- 掌控感來自行動與思考。
這不正是我們大人也花了很久才學會的事嗎?
有一次,一位畢業於台北前三志願的高中生來到我的課堂。最後一天我問他:「你覺得寫程式最難的是什麼?」
他想了想說:「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很笨、不適合寫程式。只要看到錯誤訊息,就只想關掉電腦,放棄。」「但現在我發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根本沒學過怎麼解決問題。」
他頓了一下,眼睛一亮,笑著補一句:「現在我看到錯誤訊息,會想:『喔~魔王來了!』一定要打贏他!」
我聽完也笑了,心裡卻是深深地感動。因為他說的 debug,不只是程式裡的技巧,而是一種人生態度:遇到挫折,我不逃避,我選擇面對。
雖然我沒再見過那個說「debug 是我興趣」的女孩,但我看見越來越多孩子,從一開始的害怕犯錯、沒有自信,慢慢變成敢錯、敢試、敢挑戰。
每次課堂中的走動分享,我最喜歡聽他們的互動:「你這裡好像有 bug,要 debug 一下喔!」而另一個孩子不會覺得丟臉,反而立刻問:「哪裡錯了?怎樣會發生?」
這些對話,比程式本身更讓我感動。這,就是學習的溫度。
有個孩子曾對我說:「我覺得幫同學 debug,比自己完成作品還有趣。因為我感覺我真的有幫上忙。」
那一刻我想,debug 不只是一個動作,它像是一種魔法:讓孩子懂得幫助彼此,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
當我們看到孩子出錯、卡住、想放棄時,你是那個願意幫他 debug 的人?還是那個說「你怎麼又錯了?」的人?
Debug,不是程式設計師的專利,它可以是一種對話方式、一種教育態度,更是一種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
我們無法幫孩子排除所有錯誤,但我們可以教他們:怎麼修正、怎麼不怕、怎麼重來。
AI 時代來了,資訊更多、變化更快、未來更難預測。但如果孩子從小學會 debug,他們就會知道:
- 「錯誤」不是我不行,而是我還沒找到方法。
- 「挫折」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段學習的起點。
Debug 改變的不只是作品,它可以,真的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