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開始在聽專案管理 12 項原則的上半部,前四項包含 Stewardship, Team, Stakeholders, Value。
*Stewardship 在聽的時候,感覺像是在描述善良、盡責管理人的概念,但不知道中文對應的字詞是什麼,剛才查了一下,管理領域似乎會以「忠僕管理」來做翻譯。
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有關 Value 的說明
當我們在執行一項專案的時候,它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團隊成員看到的,是一項項尚待完成的功能清單?還是最終整個服務希望帶給使用者的體驗?
如果在規劃和執行的過程中,已經忘記打造出這個產品的目的,就有可能只是盲目地將拆解後的功能逐一做出,卻拼湊成一個無法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最近開始在工作中執行第一次的資訊專案企劃,確實也感覺到當中許多不易,看似簡單、生活中常見的功能,其實有各種規劃和設計的不同考量。最初主管在交辦時,有談到程式效能負荷上的極限,但在逐步規劃的過程,我也參考了其他競品、考量到如何更貼近現在使用者的習慣,希望能將更直觀方便的使用方式規劃進去。
但在進一步和主管討論後,也發現考量到現在產品的使用人數、現況可負擔的效能,確實無法將使用者的方便性擺在第一位,不斷讓伺服器發送大量通知訊息。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在有限的提示訊息中,真正帶給使用者價值?這些訊息對使用者的意義是什麼?收到後又希望他們採取什麼行動呢?發現其實有許多根本核心的why,如果無法理解,是難以在規劃中做出適當決策的。
目前我的職位角色,還沒辦法那麼直接地接觸到使用者,所以不容易回答這些問題。但也希望在接下來了解這個領域生態的過程中,更加清楚使用者會有怎樣的需求、或是有機會在這個體系中和使用者直接接觸,讓自己的規劃不會流於其實偏差許多的想像。
除了產品的規劃,Value其實也可能影響著團隊合作
在最近的分享中,一位前輩說到希望工程團隊面對在做的產品,有不同的「心態」
他想說的這份心態,和Value的概念很像,希望工程團隊不只是把交辦到手上的待辦,當成不明所以的一項項獨立功能,只是把程式碼寫出來。因為當這些功能組合在一起時,其實希望的是幫助使用者達成一項「目的」,如果沒能多想一下、合理地將各個功能組合安排在一起,其實就很容易產出流程上卡關、驗收時不順利的產品。他也分享到,一些願意了解一下產品背後商業邏輯的工程部門,做出來的成品其實就很順暢,在自行QA檢測時,就能發現使用上不合理的地方並加以排除。
目前我還沒實際開始和跨單位的夥伴溝通,但也從這樣的案例,發現到未來在和整個團隊溝通專案的工作時,如何將專案的價值傳達給所有夥伴,相信也是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