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我想要一隻狗》|文:凱蒂.克羅瑟 圖:凱蒂.克羅瑟 重版文化;2023
我覺得在小時候,都會因為想融入某一個團體去做一些努力,也會羨慕別人擁有的,可能會做一些討好的舉動,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自己有歸屬感,當然也會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我覺得這就是與人互動中會經歷的過程。我們都是經歷數次的反覆折磨(練習)後,才能真正習得不適合自己的,終究會不持久。最後的最後,你是否才學會發現
他人嘴裡的評價,不見得能幫助自己正確地看見自己所擁有的價值。
- 故事在說什麼?
米莉是一位小學生,每天早上她都會和媽媽“魯小小”地說她想養一隻狗,她舉了好多“誘人”的想法,只想媽媽同意讓她養狗,但都失敗。所以,她不開心地去上學,並忍受著同儕之間因為有養狗,而形成的小團體—「汪汪俱樂部」。
不過,最終媽媽還是同意讓她認養小狗,她開心的幫牠取名—王子,而這隻小狗有點特別,一般狗喜歡的,王子都沒興趣,牠最有興趣的反而是睡前讀書時間。
一天,她牽著王子去找汪汪俱樂部的同學們,但他們不只嘲笑米莉的狗不是品種狗,還大笑她取的名字,就在一陣嘲笑包圍之下,她一時惱羞地把王子怒罵走。回到家後,天空開始下起大雨,米莉才驚覺自己做錯了事,她趕緊外出找回王子並和牠道歉。
放晴之後,她和王子一起去散步,遇見一位老爺爺說這是一隻罕見的狗叫「島王子」,只有日本天皇才能擁有,並小聲告訴她:「牠會和你說話吧?」老人離開後,王子才說自己還會讀書寫字,甚至還能唸故事給她聽,而這項意外的發現,也讓米莉開心的歡呼起來。
- 故事好吃在哪?
這是一本畫風很獨特的繪本,不追求美型以及良好的比例,視覺上的強烈感來自色鉛筆不完美的筆觸,和各種「奇形怪狀」的狗兒,還有搭配著局部螢光橘的用色(掃描圖無法呈現),其中飄露出適當的不完美,顯得故事有真實的生活感。
作者的大膽用色,讓螢光橘營造出故事中略帶詼諧的獨特,也更襯托人物與狗兒們稀奇古怪的微表情,增加了情緒上豐富的厚度,反而合理了螢光橘的存在,還能暗示主角與小狗關係的變化。例如:原本是替小狗繫上與米莉一樣的藍緞帶,爭吵過後,米莉則是綁上與小狗顏色一致的螢光橘緞帶(暗示:原為主人在上的關係,變成站在一起的夥伴。)
故事中的米莉因為太想融入團體,雖做盡所有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隻狗,卻換來他人的嘲笑,她一時無法負荷這樣的打擊,不僅沒了自信與當初擁有小狗的喜悅,還遷怒於小狗身上。你是否也能從主角的心理狀態與反應,感到有些似曾相似呢?
例如,本來有信心覺得別人會讚賞自己的品味或努力,結果是得到他人的嘴賤或貶低,就開始信心動搖,失去當時擁有的喜悅,甚至開始覺得自己擁有的事物,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
尤其,在自由言論的副作用之一 —酸民文化— 如此蓬勃之下,
好像更應該記住誰才是真正有權力賦予有關「自身」事物價值的人。
在米莉失去小狗之後,才恍然到自己一時的情緒,是如何傷害對方,讓牠又變成流浪狗。我們可能都曾經歷過自己或他人,因為憤怒無法控制言語的修飾,而傷及對方。雖然有人會說那只是一時情緒字眼不要當真,但對我來說,
吵架時說出的話,就是因為「不經大腦」修飾,
反而說(抒發)出對方最真實的想法,這也才是真正感到更傷的原因吧!
所以,這樣的受傷我反而覺得更「爽」?哈哈,我不是被虐狂,我只是更願意知道接近真相的事,能讓我做為判斷的參考指數更高。就像米莉會氣說:「你根本不是一隻真正的狗。」因為,內心深處的她知道王子不是如同他人的品種狗,而是比不上別人的、雜種的流浪狗,他們的嘲笑也迫使她得面對自己內心這塊的想法。
還好,米莉仍記得她當初是怎麼有了小狗,尋回小狗的片段,描繪的很真摯,可以感受到米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小狗的價值不是由他人評斷,是怎樣的狗也不重要,而是當初讓你喜歡,並獲得相伴之中的喜悅所建立的價值才是真實的。而後,小狗的獨特技能,我想也更讓米莉了解有些事,還真不是外人能輕易知道與評價的。
只要試著回到最初,就更能理解到,
「自己」才是賦予自身事物價值的有權者,也才能減少更多無謂的遺憾。
你是否也曾被外在的聲音影響,總是容易質疑自己呢?不過就像風雨中搖晃的樹木,只要站穩腳跟,有一天,總能等(學)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吧!就像現在的我,已經好多了。你呢?
王子!王子!米莉用莉呼喊。
王子!
我真的好對不起你。
我們回家吧。
–引言自《我想要一隻狗》|作者:凱蒂.克羅瑟 繪者:凱蒂.克羅瑟 重版文化;2023
或許你已經很久沒有翻開繪本了,但試試看吧!
下一次有機會,拿起一本繪本,看它能帶給你什麼樣的啟發。
書籍介紹:
書名|《我想要一隻狗》
作者|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
繪者|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
出版社|重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