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這裡,也不再屬於那裡......」
這句話或許是每個長期居住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或移民者最真實的心聲。當我們踏出國門,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卻不曾想過自己會在「身份認同」的夾縫中掙扎。
身處兩個世界的邊緣
分享一個令我微傷感的經歷:在英國,無論如何努力融入當地文化,學習當地用語,甚至以完美英腔發音說出那些句子,依然時常感受到「被視為外人」的疏離感;而當懷著思鄉之情回到台灣時,竟在熟悉的超商中被當成外國人,結帳的店員可能看我的穿著打扮以為我不會說中文吧?我的臉、頭髮顏色、瞳孔顏色、膚色都是妥妥的台灣人,但當我把手上的商品放在櫃檯要準備拿手機結帳時,店員直接用英文和比手畫腳的方式與我溝通,就好像認定我不是一個會說中文的台灣人...😂「那一刻,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就像被原本認為是我歸屬的家鄉拒絕了。我既不是英國人,也似乎不再被當作真正的台灣人。我究竟屬於哪裡?」
文化身份的流動性與碎片化
留學生的身份認同問題正體現了全球化時代文化身份的流動性與碎片化。我們吸收並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混合身份,這種身份往往難以用單一國家或文化來定義。
許多研究表明,長期生活在跨文化環境中的人往往發展出「第三文化身份」,一種既不完全屬於原生文化,也不完全屬於居住國文化的中間狀態。這種身份雖然豐富多元,卻也常伴隨著「文化無家感」(cultural homelessness)的困擾。
流動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這種身份認同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 孤獨感與社交隔離:難以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經歷的同伴,即使與家人朋友分享,也常常感到「他們不真正懂」;
- 歸屬感缺失:無法完全融入居住國文化,返鄉時又感到自己已與原生文化脫節;
- 身份焦慮:持續質疑「我是誰」以及「我屬於哪裡」;
- 文化適應壓力:在不同文化間切換時產生的心理負擔。
從「兩處皆不屬於」到「兩處皆屬於」
或許,留學生身份認同的真正智慧在於,將「不屬於」的疏離感轉化為「都屬於」的豐富性。正如一位跨文化研究學者所言:「我們不必只有單一的歸屬,而可以擁有多重的家。」
在全球化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重新思考「歸屬」的含義。歸屬感不必局限於地理或文化邊界,而可以存在於關係、價值觀和共同經歷中。對留學生而言,真正的家園或許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而是一種能夠包容多元文化經驗的心靈狀態。
在這個意義上,留學生不是文化上的「無家可歸者」,而是「多處為家」的先行者,預示著一個越來越跨文化、跨國界的世界將如何定義身份與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