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底,我在育嬰留停即將期滿時,遞出了辭職簽呈。科長照例問我:「柳靖,你不考慮留下來嗎?」但那時我早已下定決心,不回頭。
外界看我,是國考上榜者,是體制內安穩生活的象徵。
但事實是,在公職的最後一年,我是整個科室中最資深的承辦,卻只待了一年又兩個月。業務壓力龐大到讓懷孕的我宮縮不適,因為沒人可以替代我。人力短缺成了常態,組織過勞成了文化,而高層選擇視而不見。
我曾為了升遷與生存,拼到快被機關「丁等」考績,只因踩到女長官的地雷,還被首長「私下暗示」我的未來可能就此終結。這些看似荒謬卻真實上演的情節,揭露了公務體系中權力運作的殘酷與不透明。
辭職後,有人問我:「你不怕嗎?放棄這麼穩定的工作很可惜耶。」但沒有人問我:「你還快樂嗎?你還成長嗎?」
我辭職不是因為我輸了,而是我懂了。
懂了這個體制不是為了個人成長設計的,也不是一個母親可以安心兼顧家庭的環境。
我更懂了:照顧孩子,這個角色我無法外包,而公務體系中我的角色,卻隨時有人能取代。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公職」的想像過於單一,從教育現場到家庭文化,總是將「考上國考」視為成功穩定人生的保證。
這不只影響個人選擇,更讓整個職場生態陷入僵化。
公職不是不好,而是當它無法容納母職、無法承認彈性與多元價值的時候,它就不再是一份值得留戀的「穩定」工作。
今天的我,是全職媽媽,也是Podcaster、自由工作者。我創了《國考驛站》,專門協助和我一樣,曾經相信「國考是一切」的人重新找回人生主控權。
我不後悔裸辭,唯一後悔的是太晚離開。
這不是一篇鼓勵大家從公職離職的文章,而是一份提醒:穩定並不等於安全,選擇體制也不是唯一解。
當體制成為壓力的來源、當角色無法轉換、當你被要求放下家庭去配合工作業務時,請問一句——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工作嗎?
內容出自新書《關於公職~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