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序:
文學課不只是詮釋,更是一場共學對話。
這堂文學課從「鑽石會不會發光」的思辨出發,進入文本與知識的多元交織,引導學生從詞語、意象到背景文化層層探索,從單向的文字爬梳,開展至雙向的文本對話。不只學習如何解詩,也學習如何共學。
大貍老師帶著學生透過話語分析工具(QBQ)與激盪意見的「文學沙龍」,練習從科學觀點補充文學理解,從詮釋中展開思想的撞擊與協商——閱讀因此一次次成為審視自己、廣納見解,與學習理解他人的一再練習。
科學?文學?──科學與人文學科的張力點
「蕾哈娜唱『如鑽石一樣閃爍』根本就是錯的,因為鑽石只會『折射』,不會『發光』」在討論文學與科學的衝突的時候,熊孩子舉了這個鮮活的例子。
文學詩文的詞語運用上,確實有許多語詞會因應「文學性」的呈現,而寫出了日常不會運用的文句,這也使得人們在解讀的時候,容易產生誤解或不必要的評判。
這個季度(2024年)的第三堂課,我們便透過文學沙龍的舉辦,來討論「是科學?還是文學?──經典新詩探究」。
話語分析工具 QBQ 初體驗
為了找到共同交流的表述方式,課堂一開始先透過解任明信〈下輩子〉
「當你的海/就不會在意你沒有岸」來習得QBQ(話語分析)的基本運作。
QBQ是找出文本客觀的訊息,第一個Q圈出「文本訊息」,其次B推想「客觀可能」,最後的Q則提出「主觀詮釋」。
首先,孩子很快地找到了以「海」和「岸」,作為第一個Q,成為要探究的關鍵訊息,再運用手邊的便條貼書寫「B客觀可能」。
由於有部分孩子是第一次進行,對此還不是很熟悉,於是不免寫出了很多奇怪的東西,像是「車」、「情人」、「汽油」……但在「自由發散」期間,孩子們想寫什麼都是可以的。
貼完後,貍再提供「debug」(除錯)原則,協助區辨哪些便條貼的內容可能會溢出文本。除了「客觀/主觀」外,還有「個人經驗/群像共感」可以協助判斷,而「詞性的一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只要debug的原則足夠明確,孩子們自己也是能夠自我檢驗的,他們也在實作中澈底理解「原來『客觀可能』是這個意思啊」。
等到Q、B都完成後,貍邀請他們用大張一點的便條貼,寫下對這一首詩的理解,並在時限內貼在右側的Q欄位(主觀詮釋)。
完成後,貍再一次提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高下之別」,然後一樣提供一組debug原則,帶著孩子們一一把這些「寫的都對」的新詩詮釋,再依次分出高下之別。
有些孩子還不理解「詮釋」,不小心寫成了「仿寫」──
「當你的家人,就不會在意你沒有錢。」
「當你的朋友,就不會在意你沒有優點。」
有些孩子會不小心無視剛剛所有發散客觀可能,在這個環節自造新意──
「當他的僕人,就不在意他有沒有別的僕人。」
有的孩子慢慢可以掌握到詩歌的詮釋,寫出了還不錯的理解──
「作為你無限可能的存在,就不會在意你是個沒有依靠的人。」、
「當我成為能陪著你無邊無際流浪的存在,就不會去在意你是否未曾想過要停下。」
雙重實作讓理解更深刻
作為課堂的第一次實作,貍其實已經感到很滿意了。縱使還有孩子無法一步到位,但我們依舊可以在共學的交流中,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此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回頭修磨,而是在「相近而不相同」的演練中,檢核自己是否能修正剛剛的思維盲點。於是,貍在白板上各寫下一首詩,邀請他們自選喜歡的主題,練習重演剛剛的歷程:
一、 一起挑擇Q(第一個)
二、 各自發散B
三、 一起debugB
四、 各自發散Q(第二個)
這次選的詩,是2024在貍想嘉年華中和夥伴一起玩的兩首。其一是李豪的〈與厭世者交往交則〉:
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形狀
讓土星有環,讓彗星拖著塵埃
我愛你,連你黑洞的昨日也愛
另一是陳繁齊的〈你並不冷〉:
你一直督促自己
成為愛人的太陽
卻不曾發現
月亮也有光亮
也沒發現
自己其實更適合
在看星星的時候
一起被看見
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解詩,我請他們先花五分鐘自行查找相關天文知識。孩子們進一步認識了「土星環」原來是由很多小碎片所組成的,而「彗星塵埃」就是常說的「彗星尾」;還有孩子們發現了月亮的光亮,其實是太陽光……並開始思考「那作者知道這件事嗎?」
資料蒐集的時間到了,兩組各自開始QBQ,因為是第二次的實作,無論是聚斂和發散都比第一輪成熟上許多。
兩組各自告一段落後,貍邀請他們去看其他組的,如果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用色筆打問號,覺得說的很有道理的,可以打勾。標記完後回到自己的組別,有些同學稍有忿懣,覺得自己的便條貼怎麼被打上這麼多問號,也有的同學對於自己的詮釋獲得很多勾勾感到被理解的愉悅。
有的時候,過度專注在眼前的事物,會使我們忘了練習他人的說話方式和他人溝通。貍進一步說明「如果覺得問號很多,就設法讓它修正到好就可以了,」
接下來,兩組的同學就依據他組的反饋,進行最後的修正。到了這一輪,大家的詮釋都寫得超乎水準,甚至還有一個版本用了好幾張紙才寫完。(詳見留言)
以文學沙龍,建構彼此理解的可能
接著,貍請他們再次去參看其他組的,但這一次要著重在最後一個「Q」,在討論後,排出組內心中的高下,等等請想特別修磨自己口語表達能力的同學試著作為一個鑑賞者來發表評析。
一場小小的文學沙龍就此開展,大家欣賞彼此的歷程,評析結果的呈現,針對不清楚的地方再次問答反饋。當然,有團隊的意見,也可以保留個體的想法。有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表示「我現在有了新的看法,我想要自己再寫一個版本」。貍也鼓勵他們,回家後想寫幾個版本都可以。
課程最後半小時,貍提示孩子們,剛剛有限時間內激盪的集體智慧最大值,只是一個體驗活動,還不是課程的終點。
更深的探究--思辨導向的延伸提問
【問題一】
在李豪的那首詩中,原本前面還有一句「找一個和自己相像的星球吧」而在陳繁齊的詩中,前面其實還有兩個小節。「如果把這個句子放回去,又或者從全詩的角度來看,你覺得你們的詮釋還會一樣嗎?」
【問題二】
我們在解詩的時候,也習得了不同的天文知識,但是作者寫詩的時候,知道這些知識嗎?同時,還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意涵,它作為「掃把星」還是「許願的流星」,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涵。
「你覺得對於『天文知識』或『文化意涵』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判定文學作品的好壞嗎?」
【問題三】
「在剛剛的文學沙龍裡,你最喜歡的是哪個環節?」根據這三個問題,同學們再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再團體復盤,自由發表。
文學的解建像是一場無限遊戲
那天下午,十二歲到十八歲的孩子們,學習了一種閱讀技巧,也體驗了一場共學活動。他們產出了對詩的詮釋,也在過程中,觀照了每一個人各自的生命課題。那些我們在乎的、我們期待的、我們嚮往……,都在文字表述的解構與建構之間展露無疑。
這是一場無限遊戲,不需要排名、不需要分數,也不需要終點。
即便我們使用的是同樣的文本、同樣的工具。只要「人」不同,切入的觀點不一樣,永遠能獲得不一樣的智趣。而在共學交流的歷程裡,每個人也都開展了屬於自己的思維。課後,貍依舊提供了「必修」與「選修」任務,「必修」是根據今天提出的三首詩,自己擇一,再完整的寫一次自己的詮釋。
至此,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第一首即便解起來不符合世俗標準的「好」,我們也不需要停下來「檢討」。只要方向清楚了,修正,從來就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不檢討」是一種「餵養張力」的策略,有一點點遺憾的心情,才會在課後想要做得更好。
選修部分,貍提供了「相近但不相同」的三首詩,請他們有興趣的話自己挑擇演練。一個孩子問「那我可以都做嗎?」另個孩子秒答「可以啊,為什麼不行?」
在這一堂課程中,孩子們不只學會了閱讀,更練習了如何閱讀一段思想的生成過程。透過 QBQ 工具拆解詞語與意象,學生從發散到聚斂,逐步建構屬於自己的詮釋視角。從天文知識的補充,到同儕間沙龍式的辯證與回饋,沒有標準答案的課程,而是一起練習怎麼把想法說清楚、表達感受,接納不同的意見。學生們不再只是接收者,而是主動參與建構意義的共學者。
貍覺得,這堂課是個很舒服的下午,能體會一種很純粹的、文學的美好,探究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