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
含有「語文教育」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貍想教育
2025/06/10
當學習有圖有真相──從「築壩閱讀」到「思維可視」的教學實務分享
「思維建構」對應的是理解作者的「建造邏輯」;「思維可視化」則是將思考歷程,轉化為圖像形式,讓理解更清晰。大貍老師將從教學現場出發,分享「閱讀理解」轉化為「思維可視」的歷程。文末更分享 AI 教學助手「壩總」與「荷馬」的應用示例,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生活作最好的支持與後盾。
#
學習
#
AI人工智慧
#
語文教育
1
留言
貍想教育
2025/05/13
詩意、閱讀、思辨力:從閱讀到共學對話
這堂文學課從「鑽石會不會發光」的爭辯出發,進入文本與知識的多元交織,引導學生從詞語、意象到背景文化層層探索,從單向的文字爬梳,開展至雙向的文本對話。不只學習如何解詩,也學習如何共學。透過話語分析工具(QBQ)與「文學沙龍」的活動,讓閱讀一次次成為審視自己,接納不同見解,與學習理解他人的練習。
#
自學團
#
語文教育
#
共學
1
留言
貍想教育
2025/05/06
不要太輕易地放過你的孩子
有時,重要的教育不在教材裡,而藏在一次對話的選擇裡。 這堂課是大貍老師陪伴孩子從「情緒出口」走向「需求表達」。老師引導孩子停下來思考:你真正想說的是什麼?你希望對方怎麼做?讓一堂課成為一生受用的語言練習場。透過練習,孩子學會了讓話語變得清楚、柔軟、有力量,讓班級的氛圍走向彼此聆聽的共學空間。
#
自學團
#
語文教育
#
語言
喜歡
留言
貍想教育
2025/04/29
當課堂暫停,學習才真正開始
分組,是許多課堂中最常見卻也最容易引發情緒張力的環節。每一次分配、妥協,背後承載的從來不只是「安排」,而是取多需求與渴望。看似簡單的課堂分組意外,竟讓整門課停頓了下來——但停下腳步,卻讓真正的學習生發。當孩子在情緒與規則之間徘徊時,身為大人可以怎麼陪伴?請跟大貍老師一起走進這段未竟但深刻的學習之旅。
#
自學團
#
語文教育
#
思維教育
2
留言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2024/12/07
國文課: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衝突?
文章以〈醉翁亭記〉為例,探討如何透過閱讀理解與寫作技巧,將語文與文學教育結合。文章指出,閱讀是解構的過程,而寫作是結構的歷程,強調語文與文學間的相輔相成關係,並呼籲在國文教學中重視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
寫作
#
文學
#
教育
24
留言
陳星晴老師-教育斜棟人生
2024/03/19
為甚麼學生「讀不懂」離別詩?
離別詩是現代中文課程必教的課文,某個出版社在中一時已會選讀古詩十九首、《送友人》等。以字詞理解層面而言,這幾首詩的確不太難。可是,學生做過語譯,背過景色的深層意思,卻難以無法感受那依依不捨的感情,為甚麼?
#
中文教育
#
語文學習
#
唐詩
4
留言
陳冠穎(冠冠老師)的沙龍
2022/03/01
課程小記/推理和想像,讓造字法則不再枯燥無味!
許多來到我們面前的孩子,都將「寫字」視為畏途。特別是在放了一個寒假之後,新學期的首堂寫作課,我彷彿能看到一雙雙眼睛,回想起被作文支配的恐懼。(會不會太誇張?) 但是,「文字」只能用寫的嗎? 而「寫」又只能有一種方式嗎?
#
讀寫教育
#
寫作課
#
閱讀與寫作
4
3
太陽雨
2022/05/21
喜歡
很棒的老師,引導學生做這麼有趣的創作~
喜歡
陳冠穎(冠冠老師)
發文者
2022/05/25
喜歡
感謝您的回饋!陪伴孩子創作的過程非常愉快呢:)
喜歡
一個教師的教育雜記的沙龍
2022/02/22
社會觀察|修辭學:「大菊為重」的雙關性
楊寶楨上午受訪時則強調,她覺得歧視此事,是焦糖跟菊系參選人、很多網軍側翼硬要亂帶的風向,硬要曲解成重量,那不就是他們自己在歧視陳菊院長本人嗎?
#
雙關修辭
#
修辭
#
政治
3
1
欣故事,欣說法
2022/02/24
喜歡
世界變混亂了
喜歡
時間學苑——經濟思辨教育
2020/08/29
陪伴電玩成癮(?)的小孩寫文章
在主帶老師宣布開始寫作時,營隊裡有一個大孩子還是趴著。我走過去跟他聊聊,蹲在他的身旁。「你怎麼了啊?」「不會寫。」「你真的不會寫嗎?」「對啊!好難。」 我抬頭看看主帶老師的設計引導,嘗試跟他說明。「嗯,你有沒有玩電動跟父母產生過衝突啊?」趴著的孩子說,「沒有。」 「是喔!那你有沒有聽過別人因為玩電
#
電玩成癮
#
挫折感
#
語文教育
4
2
鴻雁
2020/08/29
喜歡
很棒的引導方法,感謝分享!
喜歡
Jin-yu
發文者
2020/08/30
喜歡
謝謝鴻雁老師的鼓勵,彼此交流:)
喜歡
Teresa Ho的沙龍
2019/03/18
Music to my ears
音樂已不再高高在上多個世紀,普及化後這語言實在連繫了世界不同種族。雙語又如何?對於雙語的定義我比較取信於以不同語系來劃分語言的學者。比如在德語區學習和生活的人,即使說着兩種不同語言(比如盧森堡語和德文),其實腦袋並不完全享受着雙語帶來的刺激。
#
雙語教育
#
雙語
#
家教
2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