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哲人」、「庸人」三個標籤,你會認領那一個?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文友會棄絕「庸人」。問題是:自以為不是「庸人」,就非凡庸?自以為是「天才」,就一定天縱英明,是嗎?
根據叔本華的著作(《附錄與補遺》、《論天才與女性》、《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等)可以整理出「天才」、「哲人」、「庸人」三者的區分。這是他整體哲學體系中極具洞見的一環,展現了他對人類精神層次的深刻剖析。
叔本華不僅關注世界的本體問題,更關注人在這個世界中如何生活、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承受與超越痛苦。這三類人的劃分,既是價值判斷,也是存在樣態的描繪,揭示了不同人格對世界與生命的根本態度。 庸人(Der Gemeine / Der Durchschnittsmensch)是最普遍的一類,在社會居大多數。他們活在現象世界的表層,只關心眼前的功利與慾望。他們追求財富、權勢、名聲與感官享樂,對存在的深層問題毫無興趣,也沒有能力思考。他們的人生是一種機械性的重複,是「意志的奴隸」,日復一日地為滿足內在的渴望而奔波,卻從不質疑這條路是否值得,是否徒勞。他們多半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以社會標準作為自我價值的依歸,從不懷疑那些看似穩固的信念是否本質上空虛。他們的快樂短暫而表面,他們的痛苦卻深遠而難以自覺。對叔本華而言,庸人並非惡人,但他們的無知與從眾,使他們始終無法從生命的苦海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叔本華的評語是:「庸人不為自己思考,而為別人的眼光而活。」「他們的存在是一種機械性的重複,沒有靈魂的覺醒。」 哲人(Der Philosoph)則是稀有的存在。他不是為了追求功利而思考,而是出於對真理的愛與對虛妄的厭倦而反思人生。他能超越表象,洞見事物背後的本質,看穿這個世界不過是「意志的表象」,而意志本身則是不斷自我重複、無止境追求的痛苦之源。哲人選擇否定意志,不再參與世界的狂熱競逐,而以冷靜的目光審視萬物。
他的思辨並非為了建構系統性的知識,而是為了尋找一條能逃離痛苦、通向內在平靜的道路。這使哲人的生命雖然充滿孤獨,卻擁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尊嚴與自由。叔本華將哲人視為精神的鬥士,他以理性與真誠對抗虛幻與習俗,是在荒涼世界中為真理守夜的人。
叔本華的評語是:「哲人的眼光能穿透幻象,看見萬象背後那永恆的痛苦意志。」 天才(Das Genie)則是另一種卓絕的存在。與哲人相似,天才同樣不滿足於庸俗的世界,不甘被意志奴役,但他所選擇的道路不是理性的抽離,而是美的創造。他擁有極高的直覺力與感受力,能夠感知常人無法感知之物,並以藝術、詩歌、音樂、文學等形式將之轉化為作品。
天才不是為了表達自己而創作,而是因為他無法不創作——因為內在的強烈感受與對世界本質的深刻體悟,促使他必須以某種形式說出那不可言說的真實。叔本華說道,天才是自然用來認識自身的一隻眼睛,是人類中最接近「純粹認識」狀態的存在。與哲人不同,天才不一定否定意志,但他能在意志帶來的苦難中提煉出美與形式,將痛苦昇華為永恆的藝術。
叔本華的評語是:「天才是自然的高級器官,是自然用來凝視自身的一隻眼睛。」 「天才的痛苦,在於他看到的太多、太深,卻無人能懂。」
哲人與天才雖走上不同的路,但他們皆因過於清醒而注定孤獨。他們不為大眾理解,甚至常被誤解與排斥,因為他們所說之深、所見之真,常刺痛人心,挑戰習俗,動搖庸人自以為穩固的世界觀。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庸常世界的反駁。
從叔本華的觀點看來,這三者構成了人類靈魂光譜上的不同層級。庸人活於欲望之中,被意志驅使;哲人透過否定意志而尋求超脫;天才則以藝術之眼凝視意志的世界,並將其中的悲劇與真理化為美的象徵。
他們的差異,不只是智力與才能的高低,更是對存在本質態度的不同。在叔本華的世界裡,真正的尊嚴並不屬於權勢者或富有者,而屬於那些有勇氣直面真相、在孤獨中尋找意義的哲人與天才。這些人雖然稀少,卻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火種,是在苦難世界中默默發光的燈塔。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2.22--1860.9.21)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灣.劉大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