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不可以!」、「你走開!」
當孩子進入2歲前後,這樣的語句似乎變得頻繁且強烈。這常讓家長與老師感到挫折,甚至懷疑:「是不是我們教不好?」、「他是不是太固執了?」
其實,這些「拒絕」與「否定」語言的出現,正是語言發展與自我意識成熟的重要指標。
根據語言發展與心理學觀點,孩子在1.5~3歲階段,進入了語言結構與社會情緒同步發展的黃金期,「不要」其實是他開始練習界線、自我認同與社會互動的第一步。
一、「不要」不是不配合,是語言與自我正在同步成長
在語言發展的雙字期與文法期(約1.5~2.5歲),孩子開始具備基本句型結構的能力
例如:
- 「我不要」
- 「不可以」
- 「不要你」
這些句子看似簡單,卻同時蘊含了三個層次的發展能力:
- 對對象的辨識(我 vs. 你)
- 對情境的評估(我不喜歡正在發生的事
- 對界線的建立(我不想要你靠近我/我有選擇的能力)
這不單是語言能力的表現,更是自主性(autonomy)與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萌芽。
二、拒絕,是孩子正在學習如何影響世界
語言,是一種工具。當孩子發現「我說出『不要』,大人會停下來」時,他會開始透過語言來影響環境、操控情境與表達情緒。這是一種發展的嘗試,而非頂嘴。
你可能會發現他重複說「不要」的情境包括:
- 大人靠近他的玩具
- 被要求做某件事(穿衣、洗澡)
- 社交互動中感到不確定(例如被邀請一起玩)
這些都是語言學習的實驗場——孩子試圖用語言建立自己的安全邊界。
三、教育者與照顧者可以怎麼做?
(1)回應,而不是反駁
當孩子說「我不要」時,試著先承認他的想法,再給出選擇。
例:「你現在不想穿鞋,想要先玩一下對嗎?那我們五分鐘後再來穿,可以嗎?」
(2)提供替代語言,幫助具體表達
例:「你說不要,是不是因為你覺得不喜歡被碰?」
例:「你可以說:我現在想自己玩,請你等等我。」
(3)避免情緒對抗,但要保持界線
尊重孩子的情緒表達,不等於放棄底線。重點是:語言可以是協商工具,而不是控制工具。
四、為什麼這階段特別重要?
從發展心理學與語言學角度來看,孩子在2歲左右時:
- 語言開始具備表達主觀意願的功能
- 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進入 Erikson 的「自主 vs. 羞愧懷疑」階段
- 開始建立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心理邊界
因此,這個階段是否被理解、允許「用語言說不」,將影響孩子之後的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甚至學習態度。
結語
當我們理解「不要」背後代表的是孩子語言、自我與社會經驗的多重交織,就能在每一次拒絕中,看見他在建構內在秩序、練習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的努力。
作為老師或家長,讓我們一起練習不急著改變孩子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是陪伴他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與選擇。
因為「我不要」的孩子,正在學著說出「我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