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麼突然變得話超多?】從語言爆發期看幼兒認知與社交能力的同步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沒有某天你突然發現,原本說話慢吞吞的孩子,突然一天之內冒出好多句話?

「媽媽你看!」、「我要穿藍色的襪子!」、「我今天跌倒了還有哭但是我沒關係!」

這不是錯覺。這是語言發展裡的經典現象—語言爆發期(language explosion)。

語言爆發期常見於孩子約18~30個月之間,是幼兒語言能力從單字輸出迅速進入句型建構、語義分類與邏輯組合的重要轉捩點。但其實,孩子不只是話多了,他的大腦也在進行一場思考、敘事與人際互動能力的飛躍成長。


一、語言爆發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1. 語彙量臨界點突破

研究指出,孩子詞彙累積到約50個單詞時,會突然進入詞彙快速增加的階段。他不再只是記單字,而是開始「使用」語言表達需求、敘述經驗、建構想像。

2. 句構與語法開始組織

孩子從單詞過渡到「兩詞句」、「三詞句」,甚至能組合出初步敘述句:

「爸爸不在家。」、「我要那個大的車。」

這代表他已經開始掌握主詞+動詞+受詞的邏輯順序。

3. 自我概念與社會意識成長同步

孩子發現語言不只用來「拿東西」,而是可以「說故事」、「問問題」、「建立關係」的工具。這時候你會聽到:

  • 「我今天畫了恐龍,它有翅膀。」
  • 「弟弟拿我的玩具,我說我不喜歡。」
  • 「你知道嗎?這個車是爸爸買給我的喔!」


二、「話變多」的孩子,其實在學習三件事

1.如何重新組織經驗

孩子開始透過語言「重述」發生過的事,這是認知與記憶結構的深化。

當他說出:「我跌倒了、我哭了,然後老師抱我起來」,代表他已經具備基本的時間感與事件順序概念。

2 .如何傳遞情緒與想法

這時期的孩子會大量使用描述性語言:「很痛、很好笑、我生氣了」,代表他正在把情緒轉換為語言,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能力基礎。

3.如何建立人際與故事框架

語言是一種「社交媒介」,話多的孩子正在練習社會互動。他開始會邀請他人對話、問問題、要求回應,進而建立人際連結。


三、作為陪伴者,我們可以怎麼做?

✅ 創造可對話的語境,而非單向教導

  • 多用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問答
    例:「你畫了什麼?」>「這是紅色嗎?」
  • 引導孩子說完整句子:「你想要什麼呢?」而不是只接他說「水」

✅ 不怕他話多,但要學會「輪流說話」

語言互動包含傾聽與等待,這也是幼兒社會性的重要學習。這部分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故事接龍、輪流講話的桌遊來引導。

✅ 協助語彙分類與延伸

幫孩子整理他學會的詞,例如:「你說了好多動物,我們來看看哪些是會飛的,哪些會游泳的?」


四、常見問題

Q1:孩子突然話變多,有時還會語無倫次,正常嗎?

「是的。語言爆發期的語句常出現冗長、重複、語序錯亂的情況,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組織速度追不上大腦想表達的內容。這階段不需過度糾正。」

Q2:語言爆發期會自己來嗎?會不會有人跳過?

「每位孩子的語言節奏不同,但大多數在 18~30 個月之間會出現明顯成長。若 2 歲後仍未出現雙詞句以上語句,建議由專業語言治療師進行初步篩檢。」


結語|語言爆發,是孩子認知飛躍的信號

當孩子進入語言爆發期,他不只是變得「好吵」,他其實是在努力讓你知道他的世界越來越大。他開始能說出自己看見了什麼、感覺了什麼、經歷了什麼。

作為老師或照顧者,我們的任務不是壓抑,而是引導——給他足夠的詞彙、足夠的傾聽、足夠的對話機會,讓語言成為他理解世界與表達自我的有力工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丸子親子合作社|Merida coop
3會員
28內容數
小花絮Mini Tidbits
2025/05/15
孩子在2歲左右常說「我不要」,這並非不乖,而是語言發展和自我意識成熟的重要指標。本文從語言發展與心理學觀點分析孩子拒絕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家長和老師引導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5/15
孩子在2歲左右常說「我不要」,這並非不乖,而是語言發展和自我意識成熟的重要指標。本文從語言發展與心理學觀點分析孩子拒絕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家長和老師引導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5/10
本文根據 Stern 理論,闡述 0-3 歲幼兒語言發展的五大階段:準備期、單字句期、雙字句期、文法期和複句期,並針對每個階段提供陪伴建議和教學重點,強調語言發展與情感連結、社會互動及自我意識的同步發展。
Thumbnail
2025/05/10
本文根據 Stern 理論,闡述 0-3 歲幼兒語言發展的五大階段:準備期、單字句期、雙字句期、文法期和複句期,並針對每個階段提供陪伴建議和教學重點,強調語言發展與情感連結、社會互動及自我意識的同步發展。
Thumbnail
2025/05/01
這篇文章探討0-6歲幼兒發展里程碑,涵蓋動作、語言、社交情緒和認知四大面向,並提供每個階段的陪伴重點,幫助家長更瞭解孩子,給予更適切的引導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5/01
這篇文章探討0-6歲幼兒發展里程碑,涵蓋動作、語言、社交情緒和認知四大面向,並提供每個階段的陪伴重點,幫助家長更瞭解孩子,給予更適切的引導與支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孩子的規律性之我的觀察 我的孩子很規律性的七個月、一歲七個月、兩歲七個月左右都會有一段讓我時時腦充血時期,有人說是敏感期也有叛逆期的說法,但每年這時期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總會陡坡快速成長,因此猜測這個內在與行為的需求可能在整合過去的種種蓄積能量。大家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這種週期,相信每位
Thumbnail
孩子的規律性之我的觀察 我的孩子很規律性的七個月、一歲七個月、兩歲七個月左右都會有一段讓我時時腦充血時期,有人說是敏感期也有叛逆期的說法,但每年這時期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總會陡坡快速成長,因此猜測這個內在與行為的需求可能在整合過去的種種蓄積能量。大家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這種週期,相信每位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4歲孩因為在在語言上有顯著進步、喜歡誇張,這是孩子發展的正常階段。家長可以觀察並引導孩子透過講故事來培養想像力,並避免在公開場合讓孩子難堪以及不要妄下論斷給孩子負面標籤。
Thumbnail
4歲孩因為在在語言上有顯著進步、喜歡誇張,這是孩子發展的正常階段。家長可以觀察並引導孩子透過講故事來培養想像力,並避免在公開場合讓孩子難堪以及不要妄下論斷給孩子負面標籤。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6日指出,幼童語言發展遲緩,影響未來人格發展,家長如發現幼童有語言障礙,即應儘快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表示,俗云「3歲定80,6歲定終生」。6歲之前確實為孩子早療的黃金期,絕非空穴來風的口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此一時期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6日指出,幼童語言發展遲緩,影響未來人格發展,家長如發現幼童有語言障礙,即應儘快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表示,俗云「3歲定80,6歲定終生」。6歲之前確實為孩子早療的黃金期,絕非空穴來風的口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此一時期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