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每天起床,出門,回家,乃至有一天老去、逝去,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的?我曾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的生命常常面對無奈與痛苦,甚至每個人對過去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我在結束少年時期時,曾對自己說過:我想與愛我的人、我也深愛的人,建立深刻的依存關係。不論好壞,我願意承擔命定的責任,去增長我的智識,革新我的思維,並相信:用長期的觀點來發展自己的生命系統,是有意義的。
專注在成長,不是成果
專注在成長,而不是成果上,是知名暢銷書《心態致勝》中,卡蘿.杜維克博士對人生巨大成就差異的總結。她反問我們:什麼樣的過程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我認為,是能深信自己被愛著,是有價值的,每天或多或少都有所進步。
數位時代裡,如何抵抗注意力剝削?
那如果我們渴望這樣的結果,我們應該關注什麼樣的成長?又該追求什麼樣的成果?在我看來,現代的數位時代裡,我們長時間暴露在社群、YouTube短影音中,被演算法餵養。甚至連每5秒的廣告,都已成為客製化的注意力收割工具。
我們是否還能找到一件單純「有趣」的事情?對生活仍保有品味,認真探索某件事物的不同面向,獲得一種獨特的理解。這樣的探索,讓我們逐漸脫離無趣,不再一次次被動地耗損生命能量,或被僵化的軌跡牽引。
時間的使用,就是命運的投資
我們時間花在哪裡,未來就在哪裡;我們如何花費時間,也就形塑了我們的未來。
在認知神經科學中發現,高度的不確定性會在小鼠與人類的大腦中帶來強烈的期待感與稀缺感,進而釋放大量多巴胺來操控行為。社群媒體與短影音正是利用這樣的「多巴胺當沖」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但我們也需要從這個世界暫時抽離,找到一種能讓自己怡然自得的方式,在真正能滋養我們生命的地方探索。
和諧的生活,是心靈與關係的交織
一種和諧的生活,應該是智識與心靈都有成長,人際關係也能融洽的生命型態。而這樣的生活,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探索。
如果我們問一位新手爸爸:「你覺得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時刻是什麼?」許多人會這樣回答:是孩子叫著「爸爸」、在家裡亂跑的那一刻。他們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意義——全然的陪伴與共同成長。
性格與認知,決定了人生的樣貌
俗諺說:「性格決定命運,認知決定人生。」我們透過自己的認知與性格,不斷選擇,最終決定命運的樣貌。我們的大腦,在基因與演化的歷程中,內建了「反芻」與「痛苦」的機制,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能脫離社群,也為了警示危險。
如果無法意識到這些只是大腦固有的迴路,我們將難以脫離內心的「苦」與焦慮。
感激,喚醒我們對生命的體會
腦科學家岩崎一郎認為,有意義的人生與「感激」這種情緒密切相關。在他的著作《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中,他提出:普遍性的感激感,能提升我們對人生的正面看法,也讓我們更容易看見機會並把握它們。認知神經科學的CBT(認知行為治療)也指出,正念練習有助於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與心理結構。
我自己認為,若能從日常小事中看見值得珍惜與把握的事物,那就是一種幸福。不論是父母、伴侶、孩子、朋友、同學或其他人際關係中,唯有真誠的感謝,才能喚起內心的珍惜與幸福感,進而體會到一種心靈相通、彼此慰藉、遠離孤獨的情緒。
人生的意義,是好好與人共處
每個人的生命際遇都不相同,但對幸福的追求,往往是相通的。在《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中,作者訪談了一千位老年人,不論貧富、健康與否,他們普遍認為:在走向人生終點時,是否擁有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大幅度影響個體的幸福感。
或許我們人生的意義,從來就繫於:是否曾經和諧地與自己相處,也曾好好地對待過身邊的人。
並以此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