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在抽血站遇到一位剛從美國返台探親的病患,過程中他很自然地跟我聊起了他的檢驗報告。他說:「欸,我在美國吃的糖尿病藥都沒什麼效果耶,怎麼我一回台灣吃台灣醫生開的藥,血糖就降得比較穩?」
聽到這裡,我瞄了一眼他的報告——空腹血糖稍高,糖化血色素(HbA1c)也在紅字邊緣,但膽固醇、腎功能那些其他數值都算漂亮。我心裡一邊想:「其實,這個差異,也許不只是在藥上,而是在『搭配』上。」
國外比較難治療?還是治療方式不一樣?
我笑著說:「你知道嗎,在美國看診,有時候醫師除了開藥,還會請你搭配運動、飲食、睡眠等等生活方式的調整。因為,他們有個信仰叫做 Exercise is Medicine ——運動即良藥。」
他眼睛一亮:「真的喔?可是在台灣,好像大家比較習慣拿藥回家吃,醫生也很少特別叫我去運動欸。」
這其實也不能怪醫生。台灣的健保制度真的很佛,醫師要在短短幾分鐘內看完十幾、二十個病人,還要顧到開藥、追蹤、衛教⋯⋯你說要每個人都花十分鐘講運動處方?那門診會塞車到後天。
「吃藥」≠「吃好」,搭配「運動處方」更有效!
那該怎麼辦?這就輪到我這種斜槓醫檢師/健身教練出場了!(咳)
運動,其實就像開藥一樣,也需要「處方」:不能太多、不能太少、要對時間、對部位、對頻率。
根據 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如果你是一般成年人或糖尿病前期/控制中的糖尿病患,基礎的運動處方可以是:
🕒 時間 Time: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
📅 頻率 Frequency:每週至少5天
🔁 總量 Volume:一週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
再搭配每週2次的阻力訓練,強化肌肉,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 vs 💪 藥物劑量 vs 運動劑量:你有吃對「劑量」嗎?
很多人會問:「那我到底要運動到什麼程度,才算有效?」
這時候就可以拿出我們的超級比喻——藥物劑量 vs 運動劑量 對照表:

這個「750 MET-min/wk」就是目前研究證實的最低有效運動劑量。
所以囉,如果你願意一週走個5天、每天30分鐘(別滑手機的那種認真走),這樣的運動量就能對健康產生「實質的、可測量的」幫助。
🔄 運動處方,也要「追蹤 → 評估 → 調整」
你以為只有藥物才要回診看成效嗎?運動也是!
建議的追蹤時間是 3 個月,你可以觀察以下幾個指標:
📉 Fasting sugar (空腹血糖)
📉 HbA1c(糖化血色素)
📉Low Density Lipoprotein,縮寫為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GOT/GPT(肝酵素)
📉 體脂肪率
📈 VO2max(最大攝氧量,有時健檢中心會提供)
簡單說就是:你不是為了「有動」而運動,而是「有目標地動」,才能真正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運動就像是藥物的「強化劑」
我跟病人說:「你想像一下,藥物是降血糖的主力投手,但運動可以當救援投手、甚至還能幫忙守備。兩個搭在一起,對抗血糖怪獸,才會更有勝算。」
而且運動不只對血糖有幫助,還可以改善:
✅ 胰島素敏感度
✅ 心肺功能
✅ 血壓與血脂
✅ 睡眠品質與壓力管理
重點是,它沒有副作用,只有「你會變比較帥/比較美」這種副作用。(是不是很划算?)
結語:藥不能不吃,運動也不能不做!
我們不是要叫你停藥,我們是希望你能搭配「正確的生活型態」,讓藥發揮最大的功效,讓你的身體也會慢慢變得更好。
下次去看醫生時,不妨問問看:「醫師,我有開始運動喔~要不要一起搭配看看,調整劑量?」
讓醫生聽了也會心一笑,因為你懂得:健康這件事,我們自己也能參一腳。
如果你想知道更個人化的運動處方,歡迎私訊我,讓你的健檢報告不只是「正常」,而是「越來越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