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很深的體悟:
在某些時候,越想把話講清楚,越容易傷了感情。
這句話很反直覺,但也是我從一次次衝突後學會的事。
比如最近,我和先生因為行程沒講清楚而起了爭執。我本來以為我們兩個都知道彼此有安排,只是沒有「對在同一個節奏上」;但當衝突來臨時,他開始質疑我是不是「一昧只安排自己」、「不顧小孩」,甚至質問我是不是「裝傻」。
我也不是沒想過去翻對話記錄、還原來龍去脈,甚至一度手都滑到截圖的畫面──但我突然醒了。
我心裡想:「這些對話證據,如果對方沒有要理解,根本沒有意義。」
與其執著於誰先講了什麼、誰應該要確認,不如問自己:現在的我,想讓這段關係往哪裡走?
🧭我不想再陷入「誰沒說清楚」的回圈
我決定不再打筆戰,不為自己辯白。
我回覆的是:「我們兩個都不是故意的,我們都沒有講清楚。事情都撞上了,現在該想的是怎麼處理,而不是再互相抓語病。」
因為我知道,一段關係要長久,靠的從來不是「說清楚就沒事」,而是:
能不能在混亂和誤解中,有人先踩剎車,不再讓這段對話繼續傷人。
💡我學會了一種「媽媽式智慧」
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躲起來裝沒事。
而是用一種清醒、篤定、但不攻擊的語氣,告訴對方:
「我願意一起解決事情,但我不接受被情緒勒索。」
「我沒打算跟你比對錯,我只是希望彼此都被尊重。」
「我們下次可以討論得更清楚,但不是現在拿過去的話來傷彼此。」
這樣的說法,不是因為我變得厲害了,而是我選擇為自己,也為孩子,走一條比較不會內耗的路。
🌱我想教孩子的,也正是這種力量
未來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遇到爭執,也會有講不清楚、被誤會、或者覺得很委屈的時候。
我希望他們記得,不是每件事都要急著說清楚、分高下,有時候放下爭贏,反而能守住一段關係的氣氛。
因為啊──
關係,不是靠「證明我沒錯」來經營,而是靠「我願意讓它往前走」。
你也曾經歷過「明明想講清楚,卻越講越傷」的時刻嗎?
或者你也正在學著,在關係裡站穩立場、不再過度辯解?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在關係中的小突破,或者你也正在尋找的那條「不內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