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筆記|手錶|脫下手錶後去野外待一周,時間的「流逝感」消失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機械錶有一種笛卡兒時期的機械生命感。Photo by Agê Barros on Unsplash

機械錶有一種笛卡兒時期的機械生命感。Photo by Agê Barros on Unsplash


比起石英錶,我個人更偏愛機械錶。

機械錶有一種笛卡兒時期的機械生命感,當我將機械錶上緊發條時,看著指針、分針、秒針慢慢轉動,彷彿從晃動的轉軸上獲得了運轉的動力。這種看似小眾的精神投入,並不亞於看著一隻幼犬長大所能帶給你的成就感。

但只要拿下手錶後,都會有種奇怪的戒斷症狀:

我對時間的流逝感不見了


沒有時間的科學實驗

然而,我並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

1962 年 9 月 14 日,一群記者、科學家與好奇的圍觀者聚集在馬里提姆阿爾卑斯山深處的一個黑洞邊緣。當一位名叫 Michel Siffre 的瘦小男子在地底 375 呎的洞穴中待了 63 天後被拉上地面,他們親眼見證了一場激進實驗的結束。

Siffre 不是被營救上來,而是完成了一場自發的極端挑戰。



這位來自法國的地質學家帶著一盞僅有四伏電壓的小燈,完全與外界隔離,生活在黑暗、無時計的環境中。Siffre 戴著墨鏡遮擋刺眼陽光,虛弱到必須由人攙扶上直升機。目的是想研究一個問題:

如果把人類從晝夜的自然節律中剝離,我們的時間感會發生什麼變化?

結果令人震驚。Siffre 的內在時鐘出現了「伸長且膨脹」的現象,從 24 小時延長到約 25 小時。他主觀上感受到的「一個月」,實際上已經過去了兩個月。

這是 Siffre 一生研究的起點,也從此改變了我們對「時間」和「人體生理節奏」的理解。

Siffre 的首次洞穴實驗為生理時鐘學(chronobiology)奠定了基礎。來源:Sciences et Avenir

Siffre 的首次洞穴實驗為生理時鐘學(chronobiology)奠定了基礎。來源:Sciences et Avenir

Siffre 的首次洞穴實驗為生理時鐘學(chronobiology)奠定了基礎。當他完全隔絕陽光與時間資訊,他的身體開始自行運作,產生與 24 小時不符的節奏;這就代表,人類的生理時鐘是自主運作的,並非完全依賴太陽光。

幾週後,Siffre 的時間知覺徹底瓦解了。

他在 2008 年受訪時說:

「過了一兩天後,你已經不記得昨天或前天做過什麼了。除了起床與睡覺,其他時間就像是同一天的延續。」

在黑暗與單調中,大腦失去了分辨昨天與今天的能力。




1972 年德州洞穴:科學與心理極限交會

Siffre 最激烈的一次實驗發生在 1972 年。

Siffre 進入美國德州南部的一個洞穴,進行長達六個月的孤獨實驗。這次,他全身裝上電極,監測心跳、腦波與其他生命數據,同時每天執行一套嚴格的測試程序。

1972 年的洞穴實驗留影, Siffre 躺在一堆書之中,身上貼滿感測器。來源:Cabinet

1972 年的洞穴實驗留影, Siffre 躺在一堆書之中,身上貼滿感測器。來源:Cabinet


但孤獨感逐漸侵蝕了 Siffre 的意志。

在某個時刻,Siffre 因精神崩潰撕下身上的感測器,差點終止整個任務。十天後,他平靜下來,重新裝上感應器,堅持完成這次創下最長地下停留紀錄的壯舉。

Siffre 出洞時,狀態異常。陷入憂鬱、負債,妻子也在這期間離開了他。儘管有政府資助,這場實驗幾乎掏空了 Siffre 的積蓄與精神。

而當研究人員告訴他實驗已經結束時,他完全不相信「你們只是在開我玩笑吧」,他說。


找回「人」的節奏

Siffre 的故事也是現代生活的縮影。在這個被人造光線、螢幕、輪班制度與失眠文化主導的社會中,我們早已離開自然的晝夜節奏。

人人要守時,赴約要準時;有了手錶,反而更像是框住了所有人的行動,有了手錶,我們都學會用小時、分鐘、毫秒的刻度在度量每一天。也因此,社會甚至國際之間的順暢運作,都是靠著全人類對時間的共識。

在這個被人造光線、螢幕、輪班制度與失眠文化主導的社會中,我們早已離開自然的晝夜節奏。Photo by Oğuzhan Akdoğan on Unsplash

在這個被人造光線、螢幕、輪班制度與失眠文化主導的社會中,我們早已離開自然的晝夜節奏。Photo by Oğuzhan Akdoğan on Unsplash

在疫情封鎖、數位過勞、失序生活中,我們開始理解 Siffre 所經歷的:「日子模糊了,記憶斷裂了,節奏崩解了。」

Siffre 的研究提醒我們,人類並非為抽象時間而生。雖然低頭看看手錶,我們就能獲得確切的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需要節奏、需要日夜、需要變化來定位自我。

當這些節奏消失時,那個熟悉的「我們」也會跟著一起消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3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2/04
我經常想著「為什麼一定要拿湯碗裝燒仙草呢?」又或者「我應該也可以用杯子裝玉米濃湯吧?」對我來說,杯和碗,在功能上似乎是可以互換的容器。
Thumbnail
2025/02/04
我經常想著「為什麼一定要拿湯碗裝燒仙草呢?」又或者「我應該也可以用杯子裝玉米濃湯吧?」對我來說,杯和碗,在功能上似乎是可以互換的容器。
Thumbnail
2024/11/26
中國政府在人民幣上所採用的翻譯技術,拼音只是個形式,更重要的是權力的展現。人民幣的英文翻譯並非針對外國遊客,而只是為了讓中國人用得「舒服」。
Thumbnail
2024/11/26
中國政府在人民幣上所採用的翻譯技術,拼音只是個形式,更重要的是權力的展現。人民幣的英文翻譯並非針對外國遊客,而只是為了讓中國人用得「舒服」。
Thumbnail
2024/10/22
椅子並非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發展出不同的坐姿,坐椅子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發明。
Thumbnail
2024/10/22
椅子並非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發展出不同的坐姿,坐椅子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發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還沒完成。 把握每一個時刻,珍惜每一個瞬間。
Thumbnail
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還沒完成。 把握每一個時刻,珍惜每一個瞬間。
Thumbnail
光陰有限, 營生之餘, 別忘記有時放慢腳步欣賞沿途風景.
Thumbnail
光陰有限, 營生之餘, 別忘記有時放慢腳步欣賞沿途風景.
Thumbnail
沙漏的一端是累積,另一端是流逝,時間在沙漏中同時累積,也同時流逝。 時間被定義成分秒,生命也在分秒中流逝,我們似乎又在分秒中累積甚麼,是我們的思考、產出,又或是一丁一點的轉變?
Thumbnail
沙漏的一端是累積,另一端是流逝,時間在沙漏中同時累積,也同時流逝。 時間被定義成分秒,生命也在分秒中流逝,我們似乎又在分秒中累積甚麼,是我們的思考、產出,又或是一丁一點的轉變?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焦慮、憤怒或不耐煩時將自己與當下割裂,認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捨棄當下的時刻,只追求未來「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當下的自己,擁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與時間共舞。我們應學會成為時間之流中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是時間的一部分,在當下找到自由與平靜。
Thumbnail
我們常常在焦慮、憤怒或不耐煩時將自己與當下割裂,認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捨棄當下的時刻,只追求未來「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我們應該學會接受當下的自己,擁抱當下的情緒與狀態,與時間共舞。我們應學會成為時間之流中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是時間的一部分,在當下找到自由與平靜。
Thumbnail
做事情,有時候並不具有目的,而意義的生成可能也不急於一時。總是有一些時間到了就該做的事情,可以的話就進行,不行的話時間過了也就過了,不必太在意。因為在意也沒有用。
Thumbnail
做事情,有時候並不具有目的,而意義的生成可能也不急於一時。總是有一些時間到了就該做的事情,可以的話就進行,不行的話時間過了也就過了,不必太在意。因為在意也沒有用。
Thumbnail
太日常了,以至於不覺得有什麼好紀錄,也因為沒紀錄,最後沒能留下什麼。總在高光時刻留下紀念,但最後令人懷念的是那平凡的日常。
Thumbnail
太日常了,以至於不覺得有什麼好紀錄,也因為沒紀錄,最後沒能留下什麼。總在高光時刻留下紀念,但最後令人懷念的是那平凡的日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