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當人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時,可能會熱痙攣、暈厥甚至會導致衰竭的中暑。在潮濕悶熱的氣候,如何預防熱傷害、警覺疑似熱傷害的症狀以及發生熱傷害時的處置可以怎麼做,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壹、熱傷害有哪些類型,常見症狀與差異?
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所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常見的熱危害包括熱痙攣、熱水腫、熱暈厥、熱衰竭、熱中暑等,其中以熱中暑最為嚴重,嚴重時可能導致休克。
1.熱痙攣 (Heat cramp):身體大量流失鹽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時,肢體肌肉呈現局部抽筋現象,可能發生在腹部、手臂或腿部,身體溫度通常正常或輕度上升並伴隨流汗。
2.熱水腫 (Heat edema):手腳有水腫正柱狀,一般在熱環境暴露後數天內發生。3.熱暈厥 (Heat syncope):站立或從坐姿/臥姿起身感到頭痛、頭暈或昏厥症狀,較常在年長者發生。
4.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大量出汗嚴重脫水,導致水分與鹽分缺乏引起血液循環衰竭。症狀包括身體溫度正常或微幅升高但低於 40°C、頭暈、頭痛、活動力減退、噁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無力倦怠、臉色蒼白、心跳加快、姿勢性低血壓等。
5.熱中暑/休克 (Heat stroke):熱衰竭進一步惡化時,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包括體溫調節功能失常),這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類型。此時的體溫可能超過 40°C並且有明顯神經系統症狀,症狀包括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模糊不清、精神混亂(分不清時間、地點和人物)、呼吸困難、激動、焦慮、昏迷、抽搐,可能會皮膚無汗及乾燥發紅。若不立即處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死亡率超過 30%。熱中暑造成的體內高溫與感冒發燒不同。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嚴重時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是嚴重的急性腎衰竭。

貳、如何預防熱傷害
預防熱傷害的三個重要觀念:「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1.日常預防建議:
-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
- 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維持房間內良好的通風、使用通風設備等。
- 避免於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或曝曬於陽光下。如需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
- 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
- 保持正常生活作息、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及充足睡眠。
- 平日飲食「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但部分慢性病患者(例如慢性腎臟病)水分及電解質補充需遵醫囑。
2.嬰幼兒及幼童預防熱傷害:
- 因為嬰幼兒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且體積小散熱慢代謝率高,較難適應與調節高溫環境,容易發生熱傷害。
- 避免包覆過多衣物,通常嬰兒只需穿著與成人感到舒適相同厚度的衣物。
- 避免於中午外出,外出時使用適當的遮陽棚或遮陽帽。
- 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不論時間長短。因為車內溫度可在 30 分鐘內上升至致命程度,即使打開車窗也不一定能減緩,每次下車務必檢查幼童是否遺留在車內。
3.兒童及青少年 (運動時):
- 兒童及青少年參與競賽活動時,容易忽略高溫和脫水產生的不適症狀,沒有適時休息和補充水分容易造成熱傷害。
- 運動時每 30 分鐘需休息並補充水分。
- 激烈運動則每 15 分鐘需休息補充水分。
- 避免於中午時間戶外運動。
- 體育競賽應注意參賽者是否出現熱壓力症狀,如身體不適須立即令其停止活動。
4.銀髮族 (65歲以上):
- 長者因皮膚汗腺萎縮,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使排汗緩慢散熱不佳,更容易中暑。
- 銀髮族因口渴敏感度下降、身體保水量降低以及服用部分藥物(如利尿劑或部分降血壓藥物)等,容易有脫水狀況,照顧者務必提醒長輩要定時定量的喝水。
- 長者應避免於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
5.戶外工作者或密閉空間工作者:
- 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 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
- 休息場所應提供充足飲用水及電解質。
- 雇主應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
- 必要時調整作業時段,如移至清晨或傍晚。
- 對於未曾於高氣溫環境下作業的勞工,應視其熱適應狀態及體適能狀況,適當調配熱適應及熱暴露時間。
- 不可於作業前及作業期間飲用含酒精性飲料。
- 採團隊作業(至少 2 人一組),作業期間應隨時互相照應。

叁、發現疑似熱傷害症狀如何處理
發現疑似熱傷害徵兆時(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請遵循「熱傷害急救五步驟」:
1.蔭涼 (Shade):迅速將患者移動至蔭涼通風處。
2.脫衣 (Undress):解開或鬆脫患者身上的過緊的衣物,幫助散熱。
3.散熱 (Dissipate heat):在患者全身皮膚噴灑水,促進皮膚熱對流(如搖扇),促進出汗與排汗,或將冰袋(毛巾包覆冰塊或冰涼飲料罐)放置於患者腋窩和鼠蹊部等血流豐富的部位,增加散熱。
4.喝水 (Drink water):意識清醒者可口服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補充液、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不可含酒精或咖啡因。因大量流汗容易導致電解質流失,適時補充含有電解質(鈉、鉀等)的液體可以減緩症狀。但如果患者意識不清時,絕對不可給予飲水或服用任何藥物,避免阻塞呼吸道或嗆到。
5.送醫 (Seek medical attention):儘快送醫處理(撥打 119 或自行送醫)。熱中暑是危險且緊急的狀態。把握「三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盡可能爭取時間。

肆、每日飲水建議量及預防熱傷害的飲食建議
1.每人每日飲水建議量
- 預防熱傷害包含隨時補充水分。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
- 一般建議:養成每天至少喝1500~ 2000 cc 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建議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
- 飲水頻率與方式:建議規律每 15至20分鐘飲水一次,每次飲水 150至200毫升,避免一次大量飲水。
2.預防熱傷害的飲食建議
- 多吃蔬果:可吃適量蔬果。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槲皮素/薑黃素/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及抗發炎。長者也可多吃含水量較高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湯、粥等)來補充水分。
- 補充電解質:大量流汗會流失鹽分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意識清楚者可給予稀釋之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補充含有電解質(鈉、鉀等)的液體可以減緩因大量流汗導致的電解質流失症狀。補充電解質飲料建議以非含糖類飲料為主。
- 補充鉀離子:鉀可幫助身體排鈉,可幫助利尿排汗達到散熱功效。高鉀食材如莧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但腎臟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需要限鉀時,需聽從醫生或營養師指示。
- 中暑後的特定飲食建議:熱中暑可能會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中暑後可以補充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較易吸收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腸道負擔。
3.應避免的飲食
- 不可補充含酒精、咖啡因、大量糖分的飲料,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
- 能量棒、高滲透壓飲料,可能導致腹瀉加重脫水情形,不建議熱傷害時食用。

資料參考引用來源:
【醫療決定應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尊重醫療專業並自己思考,理性溝通後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