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訊息,不是敵人
我們常聽到「情緒管理」這四個字,彷彿情緒是一匹需要被馴服的野獸。但其實,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來報訊息的信使。
每一種情緒都隱含著一段話,它想告訴我們:
- 憤怒提醒我們界線被侵犯了。
- 悲傷在說,你失去了一個你在乎的東西。
- 焦慮代表你對未來有不確定、想要掌控卻無法掌控。
這些感覺之所以強烈,是因為它們關係著「你怎麼活著」。詩人蕭伯納曾說:
「情緒是我們對生命的回應,是靈魂的呼吸。」
壓抑情緒就像關掉煙霧警報器,雖然安靜了,但火並沒有熄滅。我們必須學會讀懂情緒的語言,而不是選擇閉上眼睛忽略。
怎麼辨識被壓抑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壓抑什麼。尤其是東方常常教育孩子,要「懂事」、「不要情緒化」,因此更容易習慣性地忽略自己的感受。
✦ 常見壓抑的情緒跡象:
- 用理性壓過情感:「我不該這樣想,這樣很沒意義」。
- 身體有症狀但找不到原因:失眠、胃痛、肩膀緊,卻檢查不出病。
- 在小事上爆炸:平時忍耐,但某個小引爆點讓你情緒全洩。
- 難以說出具體情緒,只說「我不太舒服」、「我覺得很煩」。
這些不是因為你情緒控制不好,而是你根本沒讓自己有空間去感受它們。它們沒被釋放,就會用別的形式出現: 夢境、衝突、身體痛,甚至是突然的空虛感。
情緒與身體的連結:它們不只是心理現象
情緒不只活在腦袋裡,也活在身體裡。事實上,身體經常比你更早感受到你的情緒。
✦ 焦慮
- 胸口發緊、呼吸變淺
- 胃部悶悶的、不想吃東西
- 腳一直抖、坐不住
✦ 憤怒
- 肩膀繃硬、拳頭握緊
- 眼神變銳利、語速變快
- 有爆發的衝動,或強烈想關掉對方的聲音
✦ 悲傷
- 喉嚨卡住、眼眶酸
- 身體沉重、提不起勁
- 想睡或過度睡眠
心理治療師彼得·李文(Peter Levine)說過:「創傷不只存在於事件中,而是卡在我們的身體裡。」
這不只適用於創傷,也適用於日常情緒。你越忽略它們,身體就越會用自己的方式讓你看見它們。
建立與情緒共處的空間,而不是把它趕走
學習情緒管理,不是學會「讓它消失」,而是學會「和它共處」。
情緒就像一個坐在你內心房間裡的孩子。你越罵他、趕他走,他就越鬧脾氣。但如果你願意坐下來、安靜地聽他說話,他就會慢慢安靜。
以下是一個簡單而強大的共處練習:
Tara Brach提出的「RAIN」覺察情緒練習
- Recognize(辨認):我現在有情緒。是什麼?名字是什麼?
- Allow(允許):我允許這個感覺存在,不急著趕走它。
- Investigate(探索):它從哪來?身體哪裡有反應?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 Nurture(撫慰):對自己說一句溫柔的話,像對朋友那樣。
例如:
「我現在很焦慮,這是因為我怕失敗。這份焦慮想保護我,但它也讓我很疲憊。我知道我只是需要一點支持,一點信心。」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深層的理解。
感受,才是活著的證明
我們不需要成為情緒的奴隸,但也不該成為它的獄卒。
當你開始學會不壓抑、不否認、不批判地看見自己的情緒,你就開始真的和自己站在同一邊了。而當你能夠理解自己的情緒,你也會更懂得理解別人。
正如李察·羅爾神父所說:
「我們不能療癒我們不願意去感受的東西。」
所以,讓情緒流動,而不是淤積。它們不是錯誤,而是方向感。從情緒裡活下來,從來不是把它們封印,而是學會聽懂它們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