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哲學課程是教育裡最重要的一環。
但在中華民國,哲學卻經常被視為邊緣科目。事實上,哲學幾乎是所有學問的根本。連我們所謂的博士學位(Ph.D.),Ph 這兩個字母,指的就是 philosophy——哲學。
在大學階段,許多通識課或必修課會設計哲學類內容;但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卻幾乎沒有真正的哲學教育。這,也是我不把孩子送進體制內學校的理由之一。
⸻揠苗助長與「以義襲而取之」
今天的哲學課,我和孩子們繼續討論上次的單元——孟子的〈公孫丑上〉中「揠苗助長」的寓言。這段文字非常關鍵,我們便花了一些時間,仔細地再複習一次。
這段文字,其實也正好印證了我對國民教育缺乏哲學訓練的看法。
文中,公孫丑問孟子:「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浩然之氣是一種結合正義與真理(「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而逐步養成的內在力量。他提到,要「以直養而無害」,它是「集義所生者」——意思是:
不違背內心那個誠實、善良的小聲音,從生活和學習的經驗中不斷思考、驗證,從而培養出具有永恆價值的正義感與對真理的追求與服從,並充滿這人的思維和行動——這就是「浩然之氣」。
但孟子同時也指出,社會中有些人會拿「正義的教條」來壓迫他人,而不是讓人或自己去思考、去實踐。他稱這種行為為「(以)義襲而取之」——用正義之名,行強制之實。
這種不容質疑、不容思考的哲學教育方式,正是他在本文中所批評的「揠苗助長」。
表面上,這個人可以說出彷彿很有道理的話,做看似正確的選擇,寫下最標準的答案,但他心中卻對此毫無感覺,也不了解其原因。不正像被揠苗助長的苗一樣,空有高度,卻毫無穩固的本質嗎?
⸻哲學學問 ≠ 哲學能力
這也讓我們更能理解一件事:哲學的「學問」和哲學的「能力」其實是完全無關的兩回事。
一個人讀了很多哲學大師語錄,通曉很多哲學上的概念,只能說他很有哲學「學問」;
但若無法用這些知識做出更好選擇、指引人生,那他的哲學「能力」其實還是很有問題的。
哲學,本質上就是選擇的學問。
人的一生中充滿各種選擇,
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好選擇的能力,就是哲學能力。
所以當有哲學系學生說:「哲學沒用」,某種程度上也顯示,
他們可能缺乏的,正是這種能力。
⸻標準答案 ≠ 哲學教育
當然,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平,因為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
即使到了碩士畢業,很多人仍不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方向與價值。
所謂的 Ph.D. 學位,其實也無法反映出哲學能力。
至於國民教育,學校課本裡當然有哲學性的內容,
像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語課本、公民與道德、國小社會課本等等,
但這些內容幾乎都有標準答案。
而一旦哲學有了標準答案,就不再是哲學,只是灌輸文字罷了。
這也就是孟子所批評的「(以)義襲而取之」——
用正義與正確之名,抹殺學生思考的機會。
這種教育空有哲學之名,其實並不會增加孩子的哲學能力的。
⸻教孩子做選擇,就是教他們哲學
我最重視的,是孩子「做選擇」的能力。
在我們家,哲學課從來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鼓勵他們思考、討論,
從經典中反思生活,
在生活中反覆練習判斷。
讓他們學會不只是「知道什麼是對的」,還能「選擇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這樣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哲學能力。
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體制內教育,
我都相信,
哲學教育是最不容輕忽的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