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
我們不是不能創新,而是沒選對戰場
身為傳產耳機工廠的第二代,我對生產線的流程再熟悉不過。接單、打樣、交期、報價、壓成本,這些年來,我深刻體會到傳統製造業的困境——低毛利、高競爭、客戶主導權不在自己手上。
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問我:我們一直做別人要的東西,什麼時候可以做出自己的價值?
直到我讀完李開復、汪華、傅盛合著的《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這本書像是為我這類卡在轉型邊緣的傳產人,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思維之窗。
選市場,不是搶市場
書裡一句話打中我:「與其想辦法打敗對手,不如選一個沒有對手的市場。」
我才意識到,過去我們都是在別人定義的市場中拼命殺價、搶單,像在一場永無止境的價格戰裡自我消耗。但其實,不是市場太競爭,而是我們沒學會怎麼選擇市場。
從「所有人都能用的耳機」轉向「電競專用」、「客服專用」、「老人輔聽」這些細分應用場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避開競爭,不是懦弱,而是策略。
與其在大市場當配角,不如在精準領域當王者。
如何實踐「細分壟斷」?
- 選擇「夠小、夠痛、可擴張」的市場: 找到一個 「大廠看不上的高溢價小市場」。
- 建立「數據閉環」與快速迭代 : 用 「數據 + 社群」 快速疊代產品。
- 打造「隱形壁壘」防止被複製 : 透過 「技術 + 生態」 建立長期護城河。
顧客不是要功能,而是要被解決的問題
我曾經以為,一副耳機要好賣,就要規格強、功能多。但這本書提醒我:功能不是價值,能不能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才是。跑者關心的是耳機戴不戴得住、會不會掉;客服人員關心的是能不能一整天配戴不痛; 這些答案往往不在規格書上,而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這也讓我重新定義我們的產品開發邏輯:不是從「工廠可以做什麼」開始,而是從「使用者真正要什麼」開始。
未被滿足的「小眾需求」
最好的創業,是資本、戰略與人才同時到位

書中一張圖我非常有感。它提到,一個真正穩健的創業,關鍵不在某個閃亮的點子,而在於三件事要同時成立:
- 有效的資本支持
- 持續正確的決策
- 團隊的才華與心氣
這三項放到傳產企業來看,也一樣適用。
我們不能再只看營收跟產能,也要開始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資源?方向是不是對的?人是不是對的?
創辦人不能外包的三件事
2016 年,作者訪談了 35 位創業者,歸納出一個極度重要的提醒:
創辦人有三件事不能外包:
第一,建立文化與使命。
第二,找到對的人,並激勵他們。
第三,讓自己越來越強。
這三件事,回頭看我們工廠這幾年的經營,常常被忽略了。特別是第一點:我們有在談文化嗎?還是只有 SOP?
這讓我意識到,轉型從來不是只改產品,而是改「人」與「方向」。
做企業,也要學會檢查自己的「經營體質」

創業要培養一套能自我檢查的系統,不只看 KPI,也要看初心; 問題不能只看當下,而是要拉高視野,看長期、看趨勢。
對我來說,這三句話不只是提醒,而是劃出我下一階段經營轉型的方向。
不是壟斷市場,而是壟斷場景
《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讓我重新看待「價值創造」這四個字。
原來我們不用追求當最大,也不用想成為市場霸主,而是只要做到,在某個場景中,沒有人比你更了解、更能解決問題。
對我這種想轉型的傳產人來說,這不是一本創業速成書,而是一本可以陪你好幾輪轉型的經營地圖。
未來 5 年,我的目標不是「做更多耳機」,而是「成為某個專業領域的不可替代者」。
#第三本讀書心得
#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