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學生為了中共的决策是否民主,爭辯得不可開交。一方從實質上看,覺得中共的任何决策都談不上民主;另一方認為執政效率才是王道,通過諮詢程序,已經足夠民主了。兩方各有依據,努力強調自己才正確。這樣的爭論,很有意思。
魄力不是民主,效率也不代表正義
中共長年自詡其政策具有「民主决策」特性,並以高效率與強大執行力為傲。但當我們深入檢視,會發現這其實是包裝獨裁專制的語言陷阱。一旦把民主簡化為决策,實質參與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命令與服從。 民主與决策:根本不同的邏輯 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與治理理念,強調多元參與、公開辯論、選舉監督與權力制衡。民主的關鍵不在於做決定快不快,而在於「誰能參與」、「能不能質疑」、「能否糾正錯誤」。 决策是從多種方案中擇一執行的過程。它追求效率與行動,但若沒有民主機制支持,决策就成了權力者的獨白。 中共所謂「民主决策」,其實是顛倒主次,將民主變成决策的附屬品。說白了,就是「我們做了決定,也代表你們想過了」。 「决策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不應是决策的修飾語,而應是決策的根基。所謂「决策民主」,意即决策過程本身必須民主——全民參與、資訊公開、程序正當、能夠監督與修正。 如果决策只是由少數人拍板、不能挑戰、不能改變,那不管過程多麼「形式化」,都不構成民主。中共的效率神話:看似魄力,實則暴力 許多支持中共的人,讚賞其政策「效率高」「决策果斷」,例如疫情防控、基礎建設、社會動員等。但這些所謂成效,往往伴隨高壓與犧牲: (1)清零政策與封城:效率還是暴政?
COVID-19期間,中共推行全國封控與清零政策,看似高效,實則造成次生災難與人道危機。從自殺、醫療拒診,到物流癱瘓、家庭失序,都是决策失衡的代價。而這些錯誤政策,沒人能挑戰、無從糾正。 (2)基建神話:面子工程與制度空洞 高鐵、三峽、地鐵,中共自豪的基建速度背後,是豆腐渣工程、強拆驅民與生態破壞。例如2021年鄭州地鐵洪災,即揭示城市規劃的安全漏洞,卻迄今沒人負責。因為效率凌駕著監督,速度掩蓋了風險。 (3)不能修正錯誤,才是最危險的事 在威權體制下,决策錯誤往往被硬推到底,因為承認錯誤等於政權動搖。沒有異議、沒有糾錯機制,即便效率快,也是在加速衝向災難。 效率不能取代自由,魄力不能掩蓋獨裁 中共用「民主决策」這個詞,掩飾的是其集權決斷;用「魄力」與「效率」,遮蓋的是程序缺失與公民失語。真正的民主不是讓你看見「他們很忙」,而是讓你有權說「你不同意」。一個好制度,不是做事多麼快,而是能停下錯誤、聽見不同意見、修正執政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