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完成,是急性子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你是否和我一樣?因為越來越忙,就不知不覺變成了急性子🥲
心理總想著事情那麼多,好想趕快完成!做完才能喘口氣或是保有自己的時間但每當完成一件任務,在筆記本上用力劃上一槓的成就感就像吸毒一樣
又有動力繼續完成下一個任務
又繼續陷入忙碌的迴圈且無法自拔
這樣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把自己搞得很累該怎麼改善?

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
《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就是一本教你如何利用性急的特質提升工作效率、如何與你的急性子特質和平共處,以及如何確保擁有充裕的時間。
作者原弘始是設計公司Design Studio L執行董事長,身兼管理職和設計師的他,永遠把自己的行程排得滿滿滿,被上司稱讚是「停不下來的創作者」。
但他慢慢發現,急性子工作態度雖然讓自己容易受重用,得到更多發揮機會,卻也產生不少後果,好比:
- 嫌同事動作太慢,乾脆自己來比較快,結果天天累到爆。
- 喜歡多工,不斷在不同工作間切換,結果加重大腦負擔。
- 因為每天到處衝衝衝,結果經常忘了享受當下。
這本書適合提醒有這些症頭的人,停一下,看看作者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找到速度快又有品質的工作法,成為快得優雅、有節奏感的急性子😆
📌立刻回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
急性子的人不擅長「擱置」,但有時東西是需要醞釀的。例如上次我也在一本書上看過,有些email因為收件者眾多,有時不妨先等一下看看各方如何回覆、觀察一下事情的發展,說不定等到幾個小時後,這封信的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你根本不必回應。
套一句電影台詞「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 」
急性子的人要學習忍耐、發酵、沈澱、暫時遺忘❗️
📌不要光衝,停下來觀察
你自己觀察,急性子的人溝通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但溝通的本質是雙方互相理解。重點不是傳達,是讓對方有理解!
當主管的人很容易犯這個錯,因為太忙、或可能因為已經對不同對象(對上/對下/跨部門)溝通太多次,以致於越講越快,只管著自己想講的話,忽略了聽方吸收的狀態。
📌刻意留白
這個觀念很重要,也是很多提升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書籍有提到的。急性子的人總會想要填滿行事曆的空格、空閒的時間🥲
但,作者提到,沒有空間就無法再吸收新東西了🧽,所以記得一定要刻意留白,甚至可以更積極一點,把你每週的行事曆block某些時段起來,不受別人打擾,留給自己安靜思考或整理思緒。
📌控制焦躁的情緒,想辦法獲得安全感
急性子的人總是擔心進度是否順利,容易求快忽略細節。其實要學會控制焦躁的情緒是有方法的;過去我為了怕忘記,習慣把To Do List都先寫在筆記本上,但其實沒有經過分類,越列越多條,忙碌一整天後若看到還有很多項未做,心理就會越來越緊張。
後來我從一本書上學到,筆記也是要分類的,例如可以分成:左邊列出「今天一定要完成的」、右邊列出「重要,但不一定要今天完成的」。這樣你今天就專注在左邊就好,不會受到右邊的影響,心理壓力自然就減少不少。
或是你也可以把筆記分四格,分別列出:
- 「今天一定要完成的」
- 「零散時間可以完成的」
- 「重要,但不一定要今天完成的」
- 「私人/或家庭待辦事項」
透過僅僅一條線或兩條線的設計,你的工作就會更有效率,心理壓力也會減輕不少。
當然作者也分享到,急性子的人也要學習一些midset,例如:
- 要學習設定界線/範圍:告訴自己既然已經做到這裡,接下來就用剩下的時間慢慢處理。
- 允許自己事情做不完:千萬別忘了,事情沒有做完的一天,
休息/充電也是同等重要。 - 學會明天再做:除了列出待辦清單,也要學習列「不做的清單」。因為太多待辦事項,容易增加壓力,要學習冷靜地審視,其實「
有些不做也可以,或是交給別人做」
📌上班前作點輕鬆自在的事
作者鼓勵大家上班前先讓自己放鬆,儲備能量的意思,這樣一旦開始上班就能全神貫注。無獨有偶,上次我看到一本Google都在用的「上線時間管理術」,也提到一樣的觀念。要用「停機時間」,為「上線時間」充飽電!
「上線時間管理術」的作者會在一大早安排30分鐘,稱為「蘿拉 30」,不要讓孩子來叫你起床,也不要一起床就拿起手機,而是應該好好利用這30分鐘作自己喜歡的事來展開一天,就好比很多媽媽最享受的me time。
作者鼓勵早晨做這三件事,可以幫助專注&提升生活幸福:
- 令人放鬆的音樂
- 柔和的照明
- 給未來自己的禮物:例如在晚上提前設好咖啡機的定時器,一早起床咖啡已經備妥,甚至咖啡的香味有助於促使大腦更快清醒。
當你上午醒來,發現過去的自己已經幫未來的自己設定了愉快且無壓力的早晨時光,一定會感到無比的開心。所以不妨想想睡前可以先做點什麼,來送給未來的自己。
👉想了解這本書更多好方法,請點此進入Google都在用的「上線時間管理術」
匆匆忙忙變成從從容容
以上就是《急性子的不累工作法》簡單心得分享,希望我們都能學習不再盲目的衝衝衝,而是成為一位快的優雅、快的從容,可以享受當下的高效率工作者。
如果你喜歡以上的閱讀心得分享,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