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教你讀心術,讓你看懂孩子內心真正的意思!
本書一出版即空降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也獲得《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大力推薦!
作者貝琪・甘迺迪,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是一位臨床心理師,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與貝琪博士一起重新發現Good Inside(內在良善)」是每週更新的Podcast節目,2021年4月開播當週就空降為Apple Podcast兒童與家庭類排行榜冠軍。

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
不論你的孩子現在是學齡前還是小學,或是正值難搞的青春期,這本書絕對都適用。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省思、啟發,當在閱讀時,你很有可能會覺得「啊!我以前做錯了!或是我當時不該這樣對孩子....」,沒關係,作者強調,絕對來得及,也絕對不要自責。作者一直強調: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是良善的,我們也是在學習中。好比有人說過:「當媽媽是全天下最難的工作」,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任何時候看看這本書,都能給你一些力量面對教養挫折。
📌孩子不聽話時怎麼辦?
我們與某人的「連結」越緊密,就越願意遵從他們的要求!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應該思考「是什麼事讓孩子感到困難與沮喪?」作者的大兒子表示:「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停止做有趣的事情,然後去做不太有趣的事」,我自己看完也覺得好笑,沒錯,常常孩子玩到一半,我們叫他們去洗澡或是讀書。
作者分享一個好方法:「給孩子選擇」!我們做大人的沒有人喜歡被命令,孩子也喜歡擁有自主權,覺得自己有掌控權而不是感覺被控制是很重要的。這個策略適用於任何年齡層,我自己也覺得非常有用,我會問正在玩手機的青春期女兒:「你想要休息10分鐘還是20分鐘?」「你想要先洗澡還是先複習功課?」...諸如此類的,其實我目的就是不要直接說出「把手機放下!」「立刻去洗澡!」這種命令式的口吻,很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早上爬不起床時,我也會跟女兒說:「該起床囉!讓你再賴10分鐘!」這樣的方式通常孩子都比較願意接受!
我們都喜歡感到被信任,而不是被控制。我們越幫助孩子感到被理解、獨立、值得信賴和擁有掌控權,他們就越願意聽從我們的要求
📌當手足競爭,應該關注個別需求
為什麼兄弟姐妹會經常爭吵呢?當一個孩子有了弟妹,對他們來說感覺就像你的伴侶得到了第二個配偶一樣。想像一下你的伴侶回家說:「好消息!我們即將迎來第二個老婆!你將成為大老婆,然後會有一個小老婆,我們會是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而且所有的親戚、鄰居還會問你是否期待這個新老婆,然後9個月後每個人獻上禮物和擁抱歡迎她,而且從今以後,還期望你愛上這個女人,並且和睦相處。這段比喻真的太有趣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弟弟妹妹的加入啟動了依附需求和被遺棄的恐懼。想像一下要迎接第二個老婆的我們可能有的困難與感受,我們需要另一半怎樣的協助?假設我們不能說服另一半「甩開」這個小老婆,我們至少需要另一半真正聽見我們的聲音、給我們一些特別的相處時間和關注。
孩子對父母越有安全感,他們就越能把兄弟姊妹視為「玩伴」而不是對手。
作者也提醒:「不講求公平,而是關注個別需求」。因為許多家庭把實現「公平」作為減少衝突的方法,但實際上,追求公平是衝突的最大推動因素之一。我們越是努力追求公平,就越是創造競爭的機會。當我們追求公平時,我們增加了孩子的過度警覺性,似乎在告訴他們:「繼續像老鷹一樣虎視耽耽地盯著你的兄弟姐妹。確保你注意到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笑)。而且當孩子長大後,我們更不希望孩子想:「我的朋友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遠離公平觀念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尖叫說:「不公平,你趁我在踢球時帶弟弟去吃冰淇淋,你明天也要單獨帶我去買冰淇淋。」這樣的方式會教會你的孩子「他應該看別人來決定自己需要什麼」。看到這一章節我真的有震撼到,原來公平教養不如我們想像的好,我們越是想要做到公平,反而會讓孩子養成競爭、比較、導致焦慮和空虛。
📌建立自信
自信是能與各種感受自在相處的能力,無論你有什麼感受都能接受自己的模樣,你就會有自信。要讓孩子有自信,不只要在事情不順時對他們說「對」的話;在事情順利時說的話也很重要。我們常以為稱讚有助於增進自信心,其實正好相反。「做的好!」「你真聰明!」「你是天才藝術家!」這些善意的話語會助長孩子依賴外在的肯定或是他人的認可。我們應該要鼓勵孩子尋求內在肯定,也就是學會認可自己。當然,我們都會尋求外在肯定也喜歡得到稱讚,這沒什麼問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讓孩子對他人的肯定無動於衷,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內在主體性,這樣就算沒有外在肯定,孩子也不至於感到空虛、迷惑。因為我們無法靠外在肯定或稱讚培養信心,能得到正面評價固然很開心,但這種感覺來得快去得也快,下次為了獲得開心,我們就會渴求更多稱讚。這不是信心,只是空虛感。
某些父母聽到孩子訴苦時,常常會否定孩子的痛苦或感受,比方說我們會說「這是你想太多了,不用擔心」或是當孩子比較害羞怕生或猶豫不決時,我們會說「你看其他小孩都玩得很開心!別撒嬌了快去玩!你這樣很誇張耶!你這樣讓我很丟臉耶...」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因為我最信任的大人告訴我「這沒什麼大不了,所以我不能相信我自己的感受,其他人比我還懂我自己嗎?」
作者提醒: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步調,孩子的特質和需求不等同於我們的特質和需求。教養本來就是一場耐心大考驗。 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特質、知道什麼可以讓自己心理舒服、什麼會不舒服,讓孩子理解就算今天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也不要受影響,這樣才會慢慢建立自信。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要先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的感受,才能培養信心。
📌內在世界大於外在世界
孩子有能力去分辨內在認同和外在行為的差異,就能建立自信,要養成這種能力,父母要更注重孩子的「內在世界」(人品、感受、想法),而不是計較孩子的「外在世界」(成就、結果、標籤)。例如:當小孩參加一個球隊,內在世界指的是「練習時的努力」「面對輸贏的態度」「嘗試新事物的意願」;外在世界則是「進球率」「分數」「最有價值球員」稱號等。若以課業方面來說,內在世界就是「解數學加分題的意願」「花時間閱讀的紀律」「對學習的熱忱」;外在世界則是「成績」「考試分數」「資優生」之類的稱號。當父母越重視內在世界,孩子也會越看重內在世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重視自己比追求成就更重要。
📌你是唯一可以掌控自己身體的人
有些孩子不喜歡身體接觸,例如爺爺要抱抱,小孩子說:「我不要抱抱!」這種情況很尷尬,有些父母甚至會情勒:「被抱一下會怎樣?」「你想讓爺爺傷心嗎?」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我是身體唯一的主人,我想要什麼?我何時準備好?什麼情況下我感覺舒服安心,只有我自己知道」。看到這章節我很有感覺,我過去不曾思考這種問題,也覺得小孩被抱一下有什麼關係,但現在我女兒剛好正值青春期,連爸爸要牽手都不願意了(爸爸感到哀傷)。但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相信自己的感覺」。不然孩子會困惑:「就算會惹某些人生氣,我還是可以拒絕他們嗎?」
作者說孩子常問的問題之一是:「我比任何人清楚我的身體訊號嗎?還是有人會知道我的內在發生什麼事?」父母很容易否定孩子的感覺,例如我們會說:「你想太多了」「你太敏感了」「你大驚小怪」...,如果孩子一直聽到「你不了解自己」之後的話,就會變得容易自我懷疑。孩子會覺得你不相信他們,漸漸變成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了。
討好別人不是我的職責,他們的痛苦來自他們自己,不是我造成的,減輕他們的痛苦也不是我的責任。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會惹惱別人,還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意圖和需要。你不需要因為他們不開心就改變主意。
📌面對善感的孩子,先制止再陪伴
有的孩子對於事情有比較多感受,也容易比其他孩子有反應,他們的情緒劇烈且持久。例如打人、罵人、搶走其他小孩手中的玩具、不肯歸還...,或是對父母說:「我討厭你!我恨你」。這時,作者先提醒父母:「你的孩子沒問題!」作者鼓勵這種情況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很難,我在這裡,我來幫你吧!」善感的孩子,其實體內脆弱的聲音是:我想要玩具,然後我就搶了...早知道就不要搶....這些會導致孩子強烈的羞恥感(我不應該那麼做,我好壞)。其實當孩子吼叫「我恨你!」其實真正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要怎麼辦。我拿玩具是因為我無法忍受想要玩卻不能玩,現在我覺得自己很壞很不可愛,可是我也很害怕變成這樣」...
這種孩子因為情緒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影響,他們常常嚇的不知所措,進入「受威脅」或「戰鬥或逃跑的狀態」,我們應該去了解善感的孩子情緒最根本的恐懼是什麼?他們激動的表現是在追尋什麼?其實這些孩子一感到羞恥時,就覺得自己會受到傷害。孩子處理這種受威脅的狀態就會覺得世界很危險。善感的孩子一旦覺得自己「很壞」,就會變得特別脆弱,擔心那些壓迫自己的情緒會讓別人受不了,也會害怕這些情緒會嚇跑人。善感的孩子非常恐懼自己的邪惡和不可愛,顧慮爸媽會受不了自己。當然,孩子不可能清楚明確地說出這些恐懼。有這樣孩子困擾的父母不妨去翻翻這一章,作者在每一章節都有清楚的建議和指示。
總結來說,這本書超級棒!用深入孩子心理的角度教父母「找出背後真正的動機」。孩子的行為不是問題,它只是症狀。學會辨別鬧脾氣的內在實質,而不是只對孩子的外在表現作出反應。整本書其實都在告訴父母,孩子各種搗蛋、令人抓狂甚至說謊的行為,其實都是想要獲得認同、溫暖、關注、愛與理解。不管孩子的哪一種誇張行為,我們都應該找出背後真正的動機,因為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另外本書也還有很多精彩的章節,例如教會孩子「有韌性比快樂重要」,「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讓孩子相信自己很安全」...都很精彩與實用,真心推薦給大家,也謝謝送我這本書的長輩~我把我感受到的收穫,轉化成一篇文字希望分享給更多正在辛苦教養道路上的父母們。記得時常告訴孩子「你是個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難,讓我來幫助你一起度過!」
父母理解我們、支持我們、不評價我們、在事情變得糟糕時安慰我們,對此感受的強大信心,是讓孩子發展成有自信、有主見和勇敢的成年人的關鍵。
我自己最受惠的還有:「傾聽」很重要!孩子才願意講出真心話、孩子才願意聽我們的話;以及記得讓孩子保有選擇權、主導權、掌控權,尤其對正值青春期、亟欲展現自己已長大的孩子。😬
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也是引領你發現自己內在良善的指南,幫助你在教養路上,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如果你喜歡以上的閱讀心得分享,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