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如何將難以衡量的質化指標,轉化為具體、可觀察、可追蹤的行動計畫。想激發團隊潛力、提升員工內在價值?關鍵在於讓他們看見自身成長與目標的連結,並獲得認可。
主管們,請協助部屬發掘優點,將焦點放在「如何實踐目標並創造價值」上。讓目標有生命力,才能激盪出最佳成果!
時序進入3月份,相信多數企業已經依據年度目標,完成擬定組織發展方向與關鍵績效指標,展開行動方案,確保團隊成員朝共同方向前進,並準備驗收第1季的成果。績效指標應包含量化指標(quantitative index)與質化指標(qualitative index)。
量化指標容易制定出明確可量測的數據,然而達成目標所給予的經濟獎勵,只能獲得短暫的影響,屬於短期效益;一但涉及自身利益時,員工不傾向冒險去擬定積極進取的目標,總是選擇或制訂對自身最有利,卻不一定對自我成長、提升個人與組織價值最有利的做法。
質化指標的內容則不容易具體化,也不具測量性,更非短期就能展現效益,通常是透過主管主觀性的評斷。
如此一來,灰色地帶的範疇與績效的解釋權都不在自己身上,更加深了制定上的困難,員工接受度也不高,或者徒具形式而無實質效益。
因此,除了給予達標量化績效在經濟上的獎勵,同時也需要發展持續提升個人內在價值以及組織的質化效益,所以轉化質化指標為具體並可以量測的績效指標就十分重要了。
但要如何激勵員工願意做出改變並帶有行動力,需要盡可能找出能被衡量某些表現的具體方式,並降低主觀意識的影響,就必須把重點放在可以觀察的焦點上,讓員工自己也能看到縮短現況與自己設定的目標之間的鴻溝,且確定會被主管認可。
首先須以符合組織發展目標為前提,擬定核心的質化指標,然後拆解指標中關鍵的動詞與名詞,並給予具體、可執行且具像的內容,再結合個人特質、態度與行為,並為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做出貢獻。
而身為主管須協助部屬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特質,關注的焦點則放在實踐目標過程中,員工如何發揮個人特質、正向態度與行為,實踐在利害關係人的價值(成果)上。
這些經過重新組合而被賦予更具體的物件後,便形成可被觀察、衡量與追蹤的行動計畫。唯有讓員工賦予目標生命力,才有機會激盪出最佳的成果。
動力源自於了解現況與自己設定的目標之間的鴻溝,並因此激發出潛力。持續提升自我的價值,點亮自己而被看見,隨時意識到個人的強項,優勢,將精力盡可能投入到確實讓自己滿足的領域(設定的目標上),極大化自己產出的價值。
本文亦刊登於:職感心教練/賦予質化指標生命力 | 經營管理 | OFF學 |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