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比較理工的家庭,所以在面對人生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抱持著「解決問題」的思維。願意積極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態度,但我覺得「解決問題」只是人生的一部份而已,並不是生命的全部。
最近的我,在學音樂創作的時候,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流動」才是生命的全貌。
(我知道很荒謬,玩個音樂也能扯到生命的真諦,但如果要看我的文章,就要習慣,我就是常常在亂想,把看起來毫無關聯的東西都串在一起)流行音樂在時間軸上通常有一個明確的結構。先verse,再chorus,再進一次verse,中間可能接一個bridge,然後一個chorus高潮,最後收尾。不一定每首歌都是這樣,但通常會有類似的結構。
一開始,我對這些東西毫無概念,完全搞不懂什麼叫做結構、或為什麼要有結構。它的角色是什麼?它真的很重要嗎?我有很多的問題想問,甚至問不太出來。
不過隨著自己胡亂創作的經驗變多,加上看了一些談創作理論、或和弦進行等等的影片之後,我終於比較理解了,這個所謂的結構,其實就只是「情緒的推演」。
很多 YouTube 影片,大家會提到一個觀念:tension and release,也就是張力與釋放。歌曲的一開始,一定會有鋪陳,而且這個鋪陳通常都比較平淡、無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展、旋律的重複,它會慢慢的堆疊出一股情緒,或是一個「問題」,然後到了中後段,歌曲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某個轉機,把堆積在背景裡的複雜而濃厚的情緒轉化成另一股力量,瞬間大釋放,而在這個時間點,也通常是一首歌最精采的地方。
所以,回到我一開始所說的,如果人生只專注在「解決問題」的話,那就像是想要寫出一首歌,卻只在思考怎麼寫"release"的部分。
情緒總是起起伏伏的,時而高潮,時而低谷。有時運勢會攀升、高漲,但那種乘在浪上的感覺,也可能在大肆慶祝以後,就開始往下墜落。
「問題」解決了以後,情緒就會下墜,隨著時間慢慢的累積,過不久又會再出現另外一個問題。
人生就是會這樣持續的起伏,有時往上,有時往下,無止盡的流動,直到我們在這個世上的任務結束。
你可能會問,所以這樣不斷循環的意義是什麼。
那麼,聽完一首歌有什麼意義嗎?不就是曾經走過、經歷過那些情緒,就這樣而已嗎。